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究

作 者:牛瑞萍 (盐湖区大渠中心校寺北小学,山西 运城 044000)

 摘   要:伟大的人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可见教育本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和学会生活。而生活又是孕育教学资源的载体,是给教育注入生命活力的源泉,我们不可忽视生活与教育的关联性。也正是因为此类种种,我们倡导教学生活化,力争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让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让学习赋予学生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引言
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学者,我们更当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深度解读语文教材,构建生活与教育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所学真正能够回馈生活,运用于生活。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材生活化,引领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知识
  从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有很多都是以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为题材的课文,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小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中,对学生认识生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教师在讲类似于这类的文章的时候要着重讲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事物和能够经历的事情,加深学生对于这些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和经历的物和事理解文章语言文字之间的思想内容,感受文章作者的内心世界,努力让学生做到从生活中来到书中去,再到作者的心里世界去。
比如《四季的脚步 》《荷叶圆圆》《找春天》《燕子专列》《秋天的图画》《难忘的泼水节》《山城的雾》等文章,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是写景的,还是写物的;不管是写四季的,还是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真真都是取自于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文本所描写的事物,从而更加直观的理解文本。
2、教学生活化,带着学生去触摸生活 
  有许多事,只有亲身感触才知道其意义。在日常交流中,要让学生试着触摸生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贝多芬式教学”,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眉飞色舞,也难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所以,我么需要做什么呢?如何才能真正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对学习感兴趣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触摸生活,感受生活。比如我们带领学生去亲眼看一看课本上所绘之景,亲手摸一摸课本所写之物,用鼻子闻一闻,用耳听一听,也动手做一做,真正亲身实践一下,那么学习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有生命力。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法谈起。”学生惧怕写作,往往就是“无米可炊”。而丰富的课外生活是写作题材的源泉,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触摸生活,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进行观察,如集体春游、秋游,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放风筝比赛、拔河比赛,在生活中参与养蚕、养鸟、养鱼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体验和创造,使他们对生活产生浓厚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在触摸生活中得到一些新的东西,写作就“有米可炊”了。
3、作业生活化,教会学生去应用知识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好坏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但要想使小学生乐于做作业,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将语文作业布置得更加生活化,以此让小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知识就在身边,并且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
比如学习了《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文章后,我们就可以设置生活化作业: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小动物?课后可以和同学一起探讨探讨,回家也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讲一讲这个故事,采访一下爸爸妈妈的看法和建议。如此设置,让学生更有效地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更加生活化的作业,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生活经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因此,教师长期坚持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实践生活化,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 
  如果说解读教材是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落实生活化教学最紧要的一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活动是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有效载体。所以,笔者认为利用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是生活化教学的必经之路,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还可以历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笔者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做,将自己感受到的秋天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比如秋天的落叶、秋天的花、秋天的丰收景象。很多学生都收集了关于秋的声音的物件,有的同学搜集了枫叶,他们认为“枫叶就是秋的代表”;有的同学找到了菊花,他们觉得“菊花就是秋天的使者”……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有机地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 
结束语
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形式,生活是课堂的一种延续。生活化教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规律,是以尊重学生生命的价值为前提的。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感悟语文,感受语文的生活价值,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主动去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明春.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 
[2]张润柳.基于微课程的小学语文MOOC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8). 
[3]张凤.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