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育渗入心理健康辅导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育渗入心理健康辅导之我见

作 者:王 雪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 650000)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孩子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了我们所说的心理健康。面对现在许许多多校园事件,许多都是由于孩子的心理不健康造成的,也正因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被日益重视。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由于课程设置的一些限制,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且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便利之处。首先,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追求健康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本身具有极其鲜明的情感色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或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因为需要,学生的心理疑虑只有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心理教育资源是丰富的。语文教学的教具、教材,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优秀典范的课文是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情感的良好土壤,真正发挥它的人文性。
如何才能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语文学科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以惊异吸引学生,以悬念维持学生的注意,以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同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能发挥教材美学方面的教育价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中,通过情感与认知的多次交互,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不断的升华,以知促情,以情知理,从而达到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还有的体现逆境教育的思想,是蕴含在丰富的思想内容之中的。“逆水行舟难上难”,在逆境中战胜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养汁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气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战胜困难。顺利中勇于拼搏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在挫折中不气馁。
第二,坚持主体参与性原则,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提问,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这一转变,使得课堂教学在整体上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学生在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不仅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控制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科魅力,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心理,容易为学生所接纳。为此,大力倡导“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以合作的理念,科学定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民主合作关系;以互动的理念,科学促进教与学之间的“教学合一”关系。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层次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的取用中,应多创造机会让不同学习能力或者看法不同的学生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怎样合作学习。 
第三,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他们的耐挫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还有许多的方法可以再语文学科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隐性的、暗示的、濡染的,而不是外显的、径直的、刻意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同步性,注意挖掘课文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把握语文教学和学生心理教育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心理得到陶冶和提高,让学生在美的艺术体验中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开阔视野,逐步完善心理素质。
作者简介
姓名:王雪;出生年月:1986.1;籍贯:云南昆明;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