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新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 者:王 丽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幸福街小学 261000)
大
中
小
进入新时代,小学德育工作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切近时代脉搏,吸收新的思想,与时俱进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培养新时代的好少年,是摆在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新时代小学德育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倡导灌输和启发相结合
教师对学生传统灌输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内容本无可厚非的,并且正面灌输也是长期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孩子的生活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他们的思想、品德及行为表现也时时受到这些小事的影响。因此,德育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小事,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规律开展启迪和引导。让他们在适度灌输的同时,也润物细无声的适应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如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要求学生回到家里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跟周围熟悉的人交往使用“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体现自己的友善;对同学间的交往和承诺,如实做到和完成,体现出自己的诚信。这样的要求,学生容易接受,也能轻松地做到,从而在参与这些小事中逐渐培养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避免简单填鸭灌输形成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增加德育工作的困境,减少学生既有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相冲突的情况。因此,我们在正面灌输的同时,也要有耐心的设计有效的教育策略,对学生进行启发性和实践性的德育引导,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组织研讨、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小学生在道德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的道德行为真正自发的实现由教化向内化的现实转变。
二、加强道德行为的规范训练,倡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道德实践经验通过积累逐步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才能上升为对道德理性的认识,养成和强化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坚守品德规范,形成高尚情操的品行。小学德育的内涵,就是要让小学生从每一件小事的体验中升华。因此,新时代的小学德育工作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生活的结合,以学生的生活细节入手,使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认识和行为。目前,在小学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存有如下不足:一是德育内容高大上的多,切入小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较少,接受起来需要有个过程;二是生硬死板的宣传事例多,切实触碰小学生心灵的事例少,讲过看过听过之后,产生心理共鸣的少;三是正面成人的理论灌输多,切近小学生道德理论实践的少,过分拔苗助长,效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难以有效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甚至出现实践生活与书面道德考核成绩相脱节的现象。我认为,新时代小学德育应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角色扮演的手段,为学生营造出生动的道德实践环境,让学生角色跟入,设身处地的融入情境,激发小学生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要针对新时代德育热点事件展开调查和研讨,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符合日常德育要求的行为规范,以此促进优秀品格的形成。小学生年龄小,交往圈子小,只有从小事抓起,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同时,通过抓孩子们身边的小事,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学生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增加理论教育与自然、社会生活等实践层面的交流互动,提升小学生对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提升其道德层次。
三、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倡导身体发育与心灵发育并重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有效帮助他们解决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困惑,能更好引导其道德品格发展。互联网如同一柄双刃剑,在开辟了青少年与社会生活相连通的新通道的同时,也使得青少年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诱导和感染。适当、适时地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内心困惑,对他们施以有益的引导,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良好道德的形成。要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充分挖掘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材的观念,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经历。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变教育的选拔功能为发展功能。要有科学的评价观。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在生理、心理、个性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多方面、多角度衡量学生。要细致分析自身优势,找到适应自己学校,自己班级的德育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培育时代新人。要结合校园学习中的应试及升学等环节,及时预防和改善他们的心理压力,有针对性的帮助提高自我价值判断的能力,促进学生自尊自爱,引导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小学生独立性低,抗挫折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很有必要关注和正确疏导,通过“心理咨询室”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拓展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坚韧、团结、勇于进取的品质。
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共同强化青少年道德教育
德育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发展中的人。改进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在道德教育的功能,促进三者的融合共通,致力于丰富学生的道德实践生活,从而起到为青少年搭建健康向上的德育生态的宏伟目标。首先,学校层面,要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价值趋向,在内容上求新,在形式上求活,教育手段要新。当前电视和网络普遍走进小学生的生活,我们的教育手段必须跟上时代信息传播的步伐。如让学生讨论他们喜欢的动画片,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每个周末让学生看新闻,挑选一个学生进行播报。从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中,吸取教训,对某跳楼事件进行分组讨论,要交流质问中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珍惜,不要轻言放弃。教育形式要新。面对时代发展与进步,学生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德育工作的教育形式必须跟上,不断创新适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教育内容要新,要与时俱进,德育的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在家庭层面,应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的社会公益性组织,以此来增进子女间的教育问题交流,传授正确教育方式方法。在社会层面,要灵活运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和教化功能,与社区建立长期的联络,委托社区共同开展青少年德育联合培育工作,让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进而弥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空间局限上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