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如何在多媒体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
作 者:沈 颖
(天津市静海区良王庄乡良王庄明德小学 301601)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标准》中,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让我们知道了语文素养是自我发展的基本修养,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小学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体现,包括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课的习惯、学习态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等各方面。在语文学科多媒体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听说读写等能力着手。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素养;兴趣;阅读;写作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在语文学科多媒体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从“内”到“外”,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高尔基说:“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积累理解,这样也能提高语文素养。不论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积累许多知识,也可以通过“圈点批注”等方法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所思所想,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除了书本阅读,大自然也是一本“阅读”书,陶行知先生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湖海,风云雨雾等都比作“活”的书籍。让学生心灵放飞在大自然中,开阔他们的视野,把视线不仅仅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可以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
为了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利用学校白板的优势,我为学生设计了很多相关的实践活动:多媒体故事会展示、绿色阅读、手抄报竞赛、经典片段赏析、建立课外读书小组等活动。课内与课外结合,把“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要把眼界放宽,把学生从课内教学的狭窄范围引领到文学宝库这个无限宽广的殿堂,给学生找到心灵的沃土,让思想的幼芽茁壮成长。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让学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了解了大千世界,通过阅读,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情趣,它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
二、从“厌”到“喜”,培养学生语文的兴趣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学要想成功,就要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把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这样语文课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也就不感到苦闷了。在上多媒体语文课时,尽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进行教学,不应该以刻板的教案为范本进行“灌输式”教学。
记得在讲《画杨桃》这课时,正是春困时节,恰逢下午第一节课,学生们满是倦意,听课之人更是寥寥无几。这可怎么办呢?看到孩子们这样,我心急如焚,不由得暗暗思索,突然我眼前一亮,看到了我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准备的视频杨桃,随即,我就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故意清清嗓子,大声跟同学们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美味的杨桃,咱们来个小组赛,看看哪一组能准确描述出你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哪组赢了,杨桃就归哪组!” 孩子们听了,顿时来了兴致,仔细地观察杨桃,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的说“老师,我看到的杨桃是一个五角星”,有的说“老师,我看到的是一个椭圆形”,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我便顺势问孩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孩子们经过一番讨论,明白了很多事物从不同的方向看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问题,从而,我也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孩子们兴致昂扬地回答中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不仅使老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把上课当作一种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多媒体教学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的优势,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整堂课也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备条件。
三、从“读”到“悟”,提高学生语感能力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语文审美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朗读是培养的语感重要方法。
在教学中,有的课文背景离现在比较远,学生认识不到当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也就体会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更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没有卖出一根火柴,不仅衣着单薄,而且还挨着饿,最后在街头冻死了,与此同时还有另一幅画面,就是富人家里一家举杯庆祝大年夜,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卖火柴的小女孩只能通过点燃火柴来幻想自己的美好愿望。当时的社会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这时多么黑暗啊!也让我们体会到穷苦人民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让我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学生无法体会当时的背景,更无法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在上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图片展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民众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景。再观看了很多视频,再由老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找找关于环境描写的词或者句子, 比如“天冷极了”,一个“冷”字已经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很冷,又加上“极了”这个程度副词,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天气多么寒冷啊,小女孩只穿着这么单薄的衣服,就这样,带着对小女孩的同情去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想一想如此寒冷的天气,社会环境更是冷漠。再让同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个小女孩仅仅是身体冷么?当然不是,可怜的小女孩穿着一双并不合脚的大拖鞋,不仅如此,因为过马路两只拖鞋一只不知道去向,另一只被一个小男孩拿走了。寒风凛冽,此时的小女孩不仅身体寒冷,也感受到社会的冷漠,一只拖鞋都被人拿走了!这真是“雪上加霜”啊!就这样让学生带着对小女孩的可怜之情,反复朗读这篇课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品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语感。
这样,以读为基本方法,加深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积累了文中的好词好句,让学生体会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从“质”到“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语文素养和学生写作能力相辅相成,写作能力的发展需要语文素养的培育,语文素养的提高也需要写作能力的发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的学习都是从一点一滴的积累开始的,写作更是需要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很多学生下笔难,不知从何写起,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其实写作就是要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写进自己的作文中,要从生活中去创造素材。
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开始接触拼音,可以完整拼出一句话时,我就萌生了让孩子以拼音代字,进行写作的积累,让孩子们把今天发生的一些事情,用拼音的形式写成一句话,如“jin tian ma ma gei wo xiao ping guo chi ”,随之,学生开始学习汉字,学生可以写汉字了,而且利用白板在白板上写字,因为超动画的笔顺方法和写作情境,学生的写作兴趣很高,同时我也开始引导孩子们可以加一些形容词,使句子更加优美,如“今天,妈妈给我削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就这样,慢慢积累,学生们可以写“今天妈妈给我削了一个大苹果,它红里透黄,上面还长了一些小点点,就好像红扑扑的脸蛋上长了一些小雀斑,真好玩,苹果圆溜溜的,又像个吹起来的小气球,我抓起苹果闻了闻,一股香喷喷的气味冲来,真让人馋涎欲滴啊!”这样一段话。这样慢慢积累,善于把日常的琐碎写成一段段话, 学生慢慢地学会了观察感悟的能力,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的观察也就敏锐了许多,让学生爱上写作。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在作文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积累能力。例如,学生在完成观察作文《水果》时,我在课前准备了多种水果:杨桃、梨、苹果、菠萝、西瓜等。在课堂上,我指导孩子们切水果的游戏调动各种感官来认识水果,用眼睛看水果的颜色,用鼻子闻水果的香味,用手摸水果的形状,用舌头尝水果的味道。在细致观察和感受的基础上,再运用已有的词汇来对水果进行描述,学生们有了切身的体会,也就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学生乐于写作,善于从周围点点滴滴中积累素材,渐渐做到“下笔如有神”的地步。
总之,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使他们不断地成长、成熟、发展,使社会文明化程度不断上升,它具有无限的魅力和影响力,在这种文化力的影响下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机械工业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2007.
[3]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