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生科学学习习惯养成记
作 者:陈俊洁
(重庆市潼南区文星小学校 402660)
大
中
小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有效性的保障。习惯支配着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们,习惯也同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同时,习惯也是在习惯中养成的。本文笔者就从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的角度出发,解析小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习新知从观察开始。小学生处于好动时期,让学生长时间集中精力观察一个事物相对较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科学的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目的地锻炼学生耐心观察的品质,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在此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让学生养成多思、求实的良好观察习惯。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
另外,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在用酒精灯加热的实验中,学生要观察的重点应该是被加热的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有些学生的视线却一直停留在跳动的酒精灯火焰上。此时就需要将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让学生学会有目的去观察,这样才能确保观察的有效性。关于培养小学的观察习惯,笔者以为主要应该培养以下特性。
1.1培养学生习惯的持久性
重要的科学发现是通过细微观察的,达尔文也是通过长期坚持实验与观察来写出《物种起源》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上入手来进行观察,通过不断的分析与研究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持久的学习态度。
1.2培养学生习惯的敏锐性
对于科学知识来说,想要成功就要看能否抓住机遇、能否从细节上找出事物的本质等。如伽利略就是从吊灯的摆动上得到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警觉性,这样也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1.3培养学生习惯的全面性
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从多个层面上出发来进行细致的观察,虽然事物比较零散,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其中的联系。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运用不同的感官来从不同的角度上出发,对同一事物进行观察。
2、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探究、思考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实验,实验是探索科学奥秘的必经之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实验方法,并学会在“做中学”。如在《植物》的实验课上,学生可能不明白植物的根是如何喝水的,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来自主决定实验方法,并主动探究问题答案。实验之前要明确实验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听、多闻,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科学正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科学课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情境,要求学生对情境中的事物、现象进行质疑时,学生不会提问题,或提不出要探究的问题,这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看来对这个事物(或现象)都很了解了,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从某个方面提出事物的一个问题)……现在,对于这个事物(或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我通过这样不断的启发、引导,学生就会慢慢地学会提问题。当学生提不出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时,我也可作为共同学习中的一个参与者,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也有一个问题……”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从中筛选出适合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4、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探索的习惯
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过程,即使是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学生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维,正如荷兰数学家汉斯?弗莱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科学彻底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显性的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中是否具有创造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受到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其探索的习惯。
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比如摸箱游戏,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放满夹子、钟表、笔、水瓶等物品。先让学生猜一猜,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学生通过猜、摸、感受、体验和回答等多个环节。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触觉,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个环节下来,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也培养了学生参与和探索的习惯。
小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并非一天两天之事,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循序渐进。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的细心、信心、耐心,只有长期坚持不懈、逐步改进,才会有所成效,最终将对提高科学教学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雒鹏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2009,(18):133-133.
[2]韩连启.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2):129-129.
[3]武毅琴.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新课程(小学版),2010,(07):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