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二历史课堂教学案例——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为例
作 者:张瑞丽
(山西省夏县裴介初中 044400)
大
中
小
摘 要:在历史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熟知历史史实,来认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本文将以初中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给出具体的案例,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艰难的历程,进一步树立为中华新崛起理念,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怕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前言
本文给出的教学案例以下列六个方面为主要部分,即导入新课、课前任务、检查课前作业、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教学反思;其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是案例设计的重点,也是本文要讲述的重点,即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要处理好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人民群众与杰出领袖、政党之间关系,辩证法中的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间关系。但是本文的篇幅有限,所以主要以《新文化运动》为例进行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新文化运动》
1.知识和技能
本文主要的目的是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一,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其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有所了解。而教学难点则是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充分的认识。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使学生对这一小节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且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将之前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等历史史实进行呈现。然后提出问题,“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接着便是将“新文化运动”引入,可以这样说“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二、课前任务
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一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有所了解。
三、检查课前作业
教师设问: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
学生回答:学生依据教材具体内容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点拨: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讨论问题
可以列举具体的史料,让学生进行探讨。
“……西洋人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许多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教师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吗?
2.讨论要求
设置时间(大约三分钟),使学生互相探讨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即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联系起来。
4.问题答案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这也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此外,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
五、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知识要点(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意义),即,使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六、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使学生真正的明白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