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强感知 理解算理 形成技能——20以内加减法常见错例分析及应对策略
作 者:吴慧欢
(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二小学,广东 523000)
大
中
小
摘 要:针对一年级大多数学生口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的现状,笔者对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学生进行了一次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摸底调查,通过收集学生的典型错例加以分析,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错例访谈,发现一年级学生口算速度慢和正确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感知粗略、算理不清和计算技能不熟练这三方面,笔者着重从加强感知、重视算理和提高计算技能等方面着手,开展实验,力求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关键词:口算加减法;常见错例;应对策略
20以内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本以为这一基础且简单的知识学生会掌握得很好,但在教学中却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口算速度慢、正确率不高,而且有的学生自己做错了也不知道,竟还反问老师为什么改错了……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对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学生进行了一次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摸底调查,从中收集学生的典型错例加以分类,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访谈,试图通过找出学生错误的原因,反思自身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与纠正,从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一、感知粗略造成的错误
【现象与分析】一年级学生在计算中看错数字或运算符号的现象比比皆是,“+”看成“-”,“-”看成“+”,“6”看成“9”,“8”看成“6”……而且这次看清楚并不代表下次不会看错,总之每次不是这个学生看错数字就是那个学生看错运算符号,让人费解的同时也多少有点惋惜。下面是一些学生常见错例和访谈记录:
1.看错运算符号,如:12-7=19 13-5=18
师:你是怎样算出12-7=19(或13-5=18)的呢?
生:我不小心把“-”看成“+”了。
2.看错数字,如:14-6=5 12-6+8=12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出这个得数的吗?
生1:我不小心把“6”看成“9”了。
生2:我把“8”看成“6”了。
3.看到隔壁去了,如:7+4=12
师:你是怎样算出“12”的呢?
生:我不小心看错了。
师:怎样看错的?
生:我把“7”看成“8”了。
师:把“7”看成“8”?
生:我看到这里(左边的一题是13-5=8)有个“8”,就以为是8+4了。
4.题目算一半漏一半,如:11-6+7=5
师:你是怎样算出“11-6+7=5”的呢?
生:我算出11-6=5后就没看“+7”了。
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感知事物比较笼统、模糊,一般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感知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感知;再加上做题急于求成,往往一看见题目就急着动笔,想起几就写几,做完就等于做对,没有回头验算的习惯,导致错误屡屡出现。
【应对策略】为了减少学生因看错数字而产生的错误,可加强学生对0~9这10个阿拉伯数字的感知。如:师生进行写阿拉伯数字比赛,教师在画有小方格的黑板上写,学生在小方格本上写,师生书写的内容和数量相同(如:都写10个“3” ),然后教师逐一帮学生挑选出书写规范的数字,并注明规范数字的个数;学生也对黑板上教师所写的数字进行评价,然后师生比一比,看谁写的规范数字最多,谁就是写字冠军。通过这样的比赛,大大地调动起学生的书写积极性,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书写规范了很多,写字的速度也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对这10个阿拉伯数字的感知,有效地减少了看错数字的现象。
对于看错运算符号或看漏题目的现象,则要重视学生对题目的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先读题后做题,读题时力求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左手压书右手食指指着题目一字一句读清楚,明确计算要求。如:13-5=,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的过程中明确:这是减法,是13减5,被减数个位上的“3”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再减。当学生把题目读清楚了,也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感知,计算起来就稳妥得多了。
二、算理不清造成的错误
【现象与分析】低年级的教师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你把学生的错例展示出来,让做错的学生自己找一找错因,他总是能很快地找出来,或者让他重新做一次,他总是能做对。如:
1.漏算被减数个位或十位上的数,如:11-8=2 18-6=2
师:11-8=?
生:11-8=3,我是这样想的:10-8=2,2+1=3。
师:那你为什么写“2”呢?
生:我漏了个位上的“1”没加了。
2.用被减数十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如:14-7=6
师:“14-7=6”对吗?
生:不对,应该等于7。
师:“6”是怎么来的呢?
生:我不小心用10减4,等于6,就写“6”了。
3.重复进位,如:6+5=21
师:6+5=?
生:11。
师:你是怎样算出等于“21”的?
生:我不小心算错了,十位多加“1”了。
每当出现上述错误,学生总以“我忘记了”或“我不小心算错了”来敷衍了事,其实在“忘记”或“不小心”的背后恰恰折射出学生对2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理解并不透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遇到类似的题目只能照葫芦画瓢。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完全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转化为口算能力,其计算能力仍停留在1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认知水平。
【应对策略】针对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学具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算理,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化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力求循“理”入“法”,以“理”驭“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9加几”为例,笔者是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凑十”思想)→实物演示(为理解“凑十”提供直观的帮助)→学具操作(亲身经历“凑十”过程) 同桌交流(探究算法)→思维图(构建算法)→口述计算过程(理解算法)→巩固练习(掌握算法)。笔者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口述计算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了“凑十”的过程,通过口述计算过程加强了语言叙述与算式表征间的相互联系,并在口述计算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如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以18-6为例),通过复习10以内的减法和10加几的口算方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加强8-6与18-6的联系,让学生明白:18-6,其实就是在8-6=2的基础上多算一步10+2,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把两个旧知识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新知识。
三、新旧知识混洧造成的错误
【现象与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当学生进行某一类型的口算练习时,由于算法单一,而且通过反复的练习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这一算法的记忆,因此练习的效果大多数是令人满意的。问题是一旦把几种不同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时,总有学生知错犯错。如:
1.知识的负迁移,如:9+5=95
师:你是怎样算出9+5=95的?
生:我看错了,当成90+5了……
2.强信息干扰,如:18-9=11 15-4=9
师:18-9=11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生:我算错了……
师:怎样算错的?
生:我看见这里有“9”和“8”,就以为是“19-8”了。
在低年级学生中出现口算方法混洧是常有之事,其中既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如:学生把9+5当成90+5主要是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干扰,把90+5的口算方法负迁移到9+5中;把18-9看成19-8主要是受“8”和“9”这两个强信息的干扰,所以一看到“8”与“9”这两个强信息,就立即想到学生自己心中最熟悉的19-8,也就忘记看题目到底是十几减几,直接把错误答案“11”写上去。其实出现这样的错误,更多地反映出学生的计算技能不够娴熟,没有构建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导致对算法的选择张冠李戴。
【应对策略】为了减少新旧知识间的干扰,可通过对比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分异同。如: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后,满脑子都是“几十加几就是几十几”的思想,明明是9+5也会看成90+5,此时,教师可设计对比题组:
9+5= 6+7= 8+3= 7+5=
90+5= 60+7= 8+30= 7+50=
借助对比题组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组题的数据、类型及算法,得出:尽管每组题目中的数据很相似,但题目的类型不同,口算方法也大相径庭。如:第一行的题目是一位数加一位数,用“凑十”法来口算;第二行的题目是整十数加一位数,要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法的含义来口算。
所以说,计算技能作为一种数学心智技能,它的掌握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有效的习得。如:一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认”算式来提高口算能力,所谓“认”算式就是把“8+3=” 或“12-7=”之类的算式当作一个“数”来“认”,而不是去“算”。刚开始可能学生不大习惯,“认”起来比较慢,如果此时题目难度较大(如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学生容易倦怠,因此可从简单的同一类算式“认”起(如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再慢慢过渡到几类不同的题目混在一起来“认”。只要坚持“认”下去,就会发现学生“认”算式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认”算式的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口算热情,也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100个读者有100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了20以内加减法的错因多种多样,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规律,深入研究错误根源,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与纠正,努力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孩子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速度和准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