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 者:辛 靓 (江西省上饶市体育运动学校 334000)

      【摘要】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教育必须坚持立美育人,通过挖掘语文教育的“语文美”,创造语文教育的“教学美”,来追求语文教育的“教育美”的崇高境界。
      【关键词】 审美教育   语文美   教学美   教育美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更是艺术,文学是艺术,而艺术的创造就是美的创造。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的最高形式,艺术美是美的高级形态。“文质兼美”的中学语文教材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思想的美、文章结构的美、风格情调的美、语言形式的美等等。这种教材提供了审美教育的丰富内容,凭借它进行教学,就能点燃学生心灵美的火花,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就能使他们确立崇高理想,形成美德。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借助它们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儿童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性。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和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
  一、语文教育中的“语文美”
  1、语文的音乐美。
  由于双声、叠韵、声调等声音因素,再辅以音乐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一般说来,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秦”、“津”、“邻”、“巾”押韵,字句间平仄搭配贴切,对仗工整,因而吟诵起来,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其它体裁的文章,如议论文、说明文,也存在着音乐美,只不过不如抒情文章那样突出而已。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受”(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使用了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语气,表示更加肯定。又如文章结尾“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运用了五个句式一致的排比,读起来使人感觉到气势通畅,感情强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文章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韵、节奏的铿锵和谐、悦耳动听等方面。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多种形式地变换角度去读,从感受文章的音乐美入手,感悟文章多方面的美。
  2、汉字的意蕴美。
  在审美教学中,引入意境,品味语言,体会文情仅仅是审美活动的初级阶段——审美感受,审美鉴赏才是审美活动的高级形式。在抒情散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意蕴的探索,引导学生由一般感受到理性把握的飞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品味语言,沉浸在荷塘月色的幽美的景色之中,这时,就应引导学生斟酌文中这一句话“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由此可讨论:“我们都喜欢圆月朗照,月华如银,作者为什么却这样认为?”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抒情议论的句子加以体会,学生会领悟到作者有这样感受,是因为这种朦朦胧胧的景致吻合了作者当时那种颇不宁静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心境。这样,说法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导向深入。接着,教师如再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学生则恍然大悟,从而实现了一般感受到理性把握的飞跃,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3、作品有情感美。
  情感,从审美感受的角度讲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会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讲,情感是指老师为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统观中学语言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情文并茂,课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其中既有人类本能的情感:喜、怒、哀、乐、惧、恶、欲,又有基础情感: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爱美情;还有情感范畴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理性情感:爱国情、事业情等等。例如:朱自清的《背景》写的是父子情,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魏巍写的《我的老师》表现了师生情……语言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语言美育过程中,应深入发扬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陶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语言学科的内在美质,在语言美育过程中,它们作为一个综合的审美媒介,在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传递的桥梁。
  二、语文教育中的“教学美”
  教学美是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产生的。语言教学美是否有魅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自身,创造语文教学美,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美的内容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
  1、教学过程美。
  教学过程美来源于教师在教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教学艺术和学生在学的活动中的鲜明个性,这是教学过程美的实质,和谐的教与学的组合是教学过程美的形式。
  2、教学内容美。
  教学内容美是教学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经过精心选择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从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直接迁入的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美的内容。这些都是美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美还包括经过教师审美加工后,创造出的新的序列美和新的逻辑美。
  3、教师教态美
  教师教态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行为方式美的总和。包括教师的行为举止,情绪态度,表情眼神,服饰仪表等表现出来的美。富有感染力的教态美,能将深奥化为浅显,将无形变为有形,便于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思维,因此,教师应加强修养,真正树立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审美榜样。
  4、教学节奏美。
  教学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的进程要张弛交错,教学方式的变换要动静相生,传递信息的量度要疏密相间,教学过程的姿态要起伏有致,教学语言的旋律要抑扬顿挫,教学组织的起承墨盒要和谐有序。教学要“不断形成波峰浪谷般的起伏节奏,使学生在张弛交替的旋律中始终处于受激发状态”。
  三、语文教育中的“教育美”
  教育美是师生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即体悟创新的结果。一方面,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体验到“语文美”的基础上,构思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性地传授知识,使“语文美”和“教学美”整合在一起而呈现给学生。这是一个不断展示美 、创造美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审美诱导下,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内化“语文美”和“教学美”,并反馈、创造出新的美。这是一个不断接受美、内化美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语文教育需要美,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一条美育的清泉,就不能绽开学生心灵之花,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美之果,所以,我们要挖掘语文教育的“语文美”,创造语文教育的“教学美”,追求语文教育的“教育美”,立美育人,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 李戎.美学概论[M].齐鲁书社,1992.
[3] 黑格尔.美学(第1卷)[M].商务印书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