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究
作 者:姜 明
(重庆市潼南区文星小学校, 重庆 402660)
大
中
小
摘 要: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使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就试着解析科学素养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有效教学
1、以科学素养为前提,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科学原理,得出结论。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后,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索。于是学生有的用鼓槌敲鼓面,使小泡沫球跳起来;有的把尺子固定在桌边,用手指压住尺子的另一端并即滑开;有的用手拨动绷紧在文具盒上橡皮筋……完全沉醉在敲、拔、弹等自由探索的情境之中。他们在自由探索中享受着“发现”的快乐,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下一环节的研讨作了充分的准备。
猜想→验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答案或实验的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使思维得到散发。如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学,学生的思维有些受束缚,而教学时将问题整合,导入时向学生出示若干物体并提问:请你们预测一下,若把这些物体放进水里,哪些物体会深入水底,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在学生回答了问题并且实验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办法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这样既动学生的思维,又激发起学生研究的热情。
观察→归纳。科学课是一门指导学生积极探究研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科学和生活启蒙教育的课程。学生在探究自然事物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观察周围常见事物有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难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知识的讲解与观察指导相结合,以求得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如教学《各种各样的花》一课,给每位学生准备油菜花、桃花、南瓜花、凤仙花、丝瓜花、月季花等,学生通过合作研究、观察统计后就能归纳出。
2、以科学素养为前提,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在观察之后,接下来就是提出问题并且作出解释,最终解决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平日的生活之中。如在学习《天气》这一部分时,安排学生进行观察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天晴的时候蜻蜓飞的高,阴天的时候飞得低,而此时就可以向学生解释原因,因为湿度加大,蜻蜓飞行困难导致,是下雨前的征兆。当学生了解到这些知识后,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发散,例如可以提问:下雨前除了蜻蜓会低飞,其他动物会不会也有一些特殊的活动,诸如此类。这样让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知识面也会不断扩大,促进形成科学思维。
3、以科学素养为前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是解决问题。比起直接告知结果,进行引导最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寻出结果会显得更为有效,可以让学生们去观测并记录开花的过程,亦或是在课堂上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分组观察,看能推测出什么信息。这就是合作的过程,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是不如两个人的,通过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达到1+1>2的效果。比如,在讲到《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分别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探究不同交通工具的优缺点,并且明确通过我们的小行动就可以实现大环保这一理念。实践出真知,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他人告知的东西更加印象深刻。因此这也是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合作和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4、以科学素养为前提,培养学生资源开发的能力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结束语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其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只有从实际出发,基于科学素养培养角度因地制宜综合采取措施,才能全面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环境和教育实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蔡红颖等.谈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9):168.
[2]王俊卿.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10):61-63.
[3]冷冰.因地制宜上好农村小学科学课——浅议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J].菏泽学院学报,2014(6):160-162.
[4]陈绍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