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问卷调查分析
作 者:方禧尧 韩竹
(天津财经大学 300222)
大
中
小
天津教育系统调研课题 YB201855075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 5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成功回收问卷457份,其中有效问卷454份,问卷的有效率达99.34%。此次问卷调查中,大一24.25%,大二12.56%,大三11.45%,大四16.3%,研究生35.24%;管理学29.07%,经济学46.7%,文学7.71%,其他16.52%。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现状分析
首先,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兴趣程度。我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因此在这里主要以“戏曲进校园活动”和“校园流行穿汉服现象”为例。从调查中发现,6%和36%回答呈现“完全不会”、“基本不会”,203人和23人的大学生回答“一般,有点哗众取宠”、“完全没必要,捧场作秀”,其中回答“会”的比例占50%和回答“有必要”的人数为220以上,这就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兴趣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只是其中极少数人兴趣度偏低,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其次,了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景持何种态度,调查显示: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的占7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会风靡全球,但也不会消亡”的占24%,“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的占5%,“无所谓,事不关己”的占1%,总体上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景充满希望,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但是也有小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受西方文化影响,其影响力逐渐下降。
再次,了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调查发现,35%、28%和9%的大学生对龙图腾的来历了呈现“不太了解”、“一般了解”和“很不了解”。在问到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30%回答呈现“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一点”、“完全不感兴趣”。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比较淡薄的,感兴趣程度也相对较低。
最后,了解大学生获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或渠道,从调查中得出的结果是,“书籍”和“报刊杂志”的占比分别是74.89%和40.31%;“网络”和“影视作品”的占比是76.87%和83.04%;还有“其他”占比是14.32%,包括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讲解等。所以从中发现,影视作品或者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得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的主要方式。
(二)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现状分析
首先,了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诞生时间的准确把握,调查显示75.33%的大学生是清楚的,25%的大学生要么是记混淆了,要么就是不清楚。
其次,了解大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先进事迹的感受,调查结果显示,“非常钦佩”和“比较钦佩”的占比分比为72%、24%,“无所谓,没感觉”和“愚蠢至极”的占比都为2%。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大学生对革命年代,那些为了民族大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还是很敬重与佩服的,为他们可歌可泣的精神点赞,深受巨大震撼。但是也有极少部分大学生认为是一种愚蠢的做法,甚至有人表现出没感觉,事不关己的态度。
再次,了解大学生对“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的当代意义。调查显示,“意义重大,是革命时期制胜的精神力量,更是新时期的精神财富”、“比较有意义,但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的占比分别为“66%”、“29%”;“说不清楚,目前看不出来”、“完全没意义,已经过时了”的中占比分别为“5%”、“0.22%”。大体上,多数大学生认为这些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在旅游热潮的当下,了解大学生去红色旅游景点参观的占比。通过调查发现,“会去”的比例高达90%以上,“不去”的比例小于10%.。由此说明,大学生还是愿意去到实地感受这种文化基因对自己的影响,在亲身体验中,得到文化的熏陶,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学到的理论知识。
(三)大学生对西方文化认知态度现状分析
首先,了解大学生在电影和节日上的态度。通过调查发现,在问及“对于充满宣扬英雄主义的影片,您更倾向于以下哪个电影”时,有“87%”的大学生选择看“战狼2”,当然也有极少部分大学生选择了西方国家的电影;面对是否会过西方传统节日的问题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表示赶上这类节日必然会过。不到30%的人,是有时候过有时候不过。
接下来问题聚焦到学生是否知道西方文化的由来这一问题上。在被问道,对于典型资产阶级思想的看法时,有140余人表示一般赞同,不到40人表示不很赞同,很不赞同的人不到20人。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能正确看待西方文化,但是也有极少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持极端态度,本科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是浅层次的、片面的。
再次,对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方式或渠道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书籍”和“报刊杂志”的占比为“57.93%”、“29.52%”;“网络”和“影视作品”的占比为“80.84%”、“77.09%”,“其他”的占比为“10.97%”。所以从中发现,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获取方式或渠道主要是网络和影视作品,因此,新兴媒体和电影电视作品是主要渠道,所以今后我们的重点是强化对新媒体等影视传播载体的监督力度,创造一个正面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最后,了解大学生在当前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下,如何看待中西文化的碰撞。调查显示,以自信昂扬的姿态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有选择性地汲取西方文化中有益部分的养分是大部分学生的看法。绝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性看待中西文化碰撞,该吸收的时候吸收,该摒弃的时候摒弃,态度明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用非理性的态度对待文化冲突。
(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知态度和情感现状分析
首先,分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度。通过调查显示,“十分认同”的比例为52%,“比较认同”的比例为37%,“保持中立”的占比为9%,“不太认同”的比例为1%,“完全不认同”的人数为1%。由此得出,在当前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下,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度相当高,从而树立坚定的文化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我国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努力。
其次,了解大学生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调查显示,“很有必要”的人数为217、“有必要”的人数为181、“没必要,枯燥乏味”的人数为46、“无所谓”的人数为10。所以,可以得出,大学生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觉得很有必要。
最后,分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知。通过调查发现,不论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身出发亦或是从对大学生的影响出发,大学生认为对其影响很大,从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到社会再上升到国家层面,时时刻刻影响着自己。一方面,做到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另一方面,为社会多做贡献,同时更好的鞭策自己,保持头脑清醒,具备崇高的历史担当,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当然,也有极少部分大学生觉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过于偏理论性,形式过于死板,这样的话其起到的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制约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的原因分析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的国势衰微,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落后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很多当时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出国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对西方的科学进步、国力强大、管理有方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非常地钦慕;而当时的中国人民颜面尽失,惨遭凌辱和践踏,关起开放的大门,最后被迫将口岸开放,作为通商之用。这使得这些知识分子不断地反思,一致认为是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禁锢住人们的思维,儒家的忠君思想,使得中国人的奴性甚重,君主的思维,代替了国民的思考,昏君的统治,造成了国弱民衰,这是中国近现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二十世纪初期,帝制在中国被推翻,走向了民主共和的道路.五四爱国运动随之开展。科学与民主作为西方的典型创作被中国引进,进而开始全面推行西方学说。此时,中国开始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废除科举考试,对西学全盘肯定与接受。这以后,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青年人心中已彻底的荡然无存。虽然大中小学教材中,有些文言文选摘,但大都是爱国的、政治的需要,以及作为语文知识来传授的,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更遑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了。
大学生这种文化原罪感的心理阴影,加之西方文化对中国无孔不入的侵入与渗透,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缺失,并且高校在育人方面只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不重视学生三观的养成,等等,都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的原因。殊不知,文化没有落后与先进之分,只有适应与不适应之分。纵观东德和西德,朝鲜和韩国,东西德的文化渊源相同,韩国和朝鲜具有相同的传统文化,为何有的国家先进发达,有的国家落后贫困,非文化的过错,制度造成的。由此可见,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甚至是否定,正是对历史的无知,正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途径
精神层面的申诉和人文主体的心态是文化自信的一种集中体现。此外,文化自信表现在文化中的自我增强和拓展,是在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度自知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及生命力体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不变的信心。要想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探讨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这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切入点。
首先,从文化自信角度切入,进行后续的实践工作以及推进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拓展教师研究范畴,从与思想政治学科有较多交叉的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入手,全方位拓展自己的研究面,从文化教育人和道德教育人两手抓,采取全方位的教育手段,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各类文化为载体,使学生明确自己要担起文化自信的担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之践行者。
其次,西方文化中有损国人思想部分是破败的、腐朽的。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之心,以辩证全面滴态度和眼光审视中方中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经过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已经开花结果,这些理论及实践成果足以武装我们自己,因此大学生们必须知道他们每个人自身担负的文化使命,坚定一个理想信念,那就是我们民族的繁荣和复兴,同时锻炼自身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文化在高校的氛围必须得到增加和强化,通识课里必须纳入传统优秀文化的成分并加大通识课力度,考试中和学科课时分配上都应该有相应的倾斜政策。另外,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办文化讲座,进行文化汇演,鼓励学生创办文化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加强对优秀的文化的传播和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在校园设立展示优秀的文化篇目和插图,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和碎片阅读的习惯,让传统文化入眼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