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微”时代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微”时代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作 者:陈 吉 (天津财经大学 300222)

 摘 要:在当今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网络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良好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微时代"是全球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校内外信息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天津高校为例,通过例证法等研究方法探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载体、新措施,积极推动落实“互联网+教育”联动机制,将思政教育放进学生的“口袋”里,让思政工作“活”起来提供了建议。
一、背景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今,网络媒体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浪潮,我们正在步入一个信息传播迅捷、资源开放共享的“微”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及接受新事物的方法、途径也随之改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要求。
在当今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信息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网络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良好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但在微时代形势下还需要调整步调,开拓互联网新视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线下向线上的转变,以更加积极进步的方法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前景与新突破。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网络信息传递的高效性与交互性,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或以APP、微信公众号为主要载体将网络引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效性、趣味性,提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效果。例如:2015年9月天津市教委与新浪天津共同开启“超级校园”APP的推广工作,其应用性能满足学生们来查询课表、查询教室、查询成绩等,还可以同校异校交友聊天、发起聚会活动、查看学校通知、关注校园动态、查询实时校园招聘信息等。这款App便利大学生学习,贴近大学生生活,更迎合了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追求。再例:笔者所在原单位部门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系学生工作办公室(2018年10月更名为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自2013年底由辅导员自主开发的微信公众号@TUFE-财政人(ID:Public_Finance1958),在微信公众号还未普及式的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运用之时,能够跟随时代潮流创新学生工作方式,逐步开启学生工作和思政工作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一方面微信公众号可供学生自助查询早操卡、奖助学金评定政策、就业宣讲会时间安排和招聘信息;另一方面每天定时发布与大学生思政和学工前沿信息,确保学生接收信息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自主研发至今历时五年,平台在随着微信后台的功能完善,在客户前端也在日臻优化功能,并且成立专门运营公众号的师生新媒体团队规范发声。
通过调研观察,虽然APP和微信公众号有着无可比拟的便捷性、实效性、趣味性以及传播渠道广而迅速的强大功能,但是也同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高校对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使用认识不足
网络平台的优势是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交互性。但大多数高校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完全发挥出网络平台的巨大优势,仅将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单向传递的媒介。部分教师虽将APP与传统课程结合使用,但仅作为方便签到的一种手段,本质上不能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也无法改变出勤率低的现状。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论环境糟糕
大部分高校不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论环境建设,没有将舆论环境建设与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兴趣培养结合起来。高校党委、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团队不重视舆论导向作用,学工辅导员和学生会干部没有根据社会舆论氛围和校园舆论氛围开展相关活动,以改变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友好认知。例如:有同学利用知乎App公开发帖“如何评价强制安装超级校园App”,其中有很多同学跟风发泄自己对此事的不满,仅有少数人能够客观、理性的看待此事积极地一面,且客观上并非是强制性的。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配备不完善
多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重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分工不具体。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辅导员大部分不具备宣传工作的专业技能和审美,例如:文案编辑功底、配图修图技能、秀米、H5制作软件使用等。多数网络思政平台都是依靠学生干部运营,团队缺乏系统的技能培训,对网络思政的宣传功能的实质性意义缺乏根本认知,仅停留于同步发声,未见有深入的思考。
三、有效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究
  (一)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唱响主旋律
  伴随着信息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高校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要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高校开发的各级各类门户网站、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BBS论坛要坚持“主动积极、正面引导、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专题栏目,让广大师生通过网络主动积极地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平台在内容上要旗帜鲜明地宣扬真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增强他们的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形式上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感以及社会责任感。进入自媒体时代,更要发挥好微信、微博的作用,建好学工系统和思政辅导员个人的微博、公众号,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发布正面信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及时回应师生及社会质疑。
  (二)做好网络舆论引导,打好主动仗
  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应认识到引领舆情不同于思想管制,而是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并善于接受的方式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同样是在浏览信息,却能够及时接收到学校弘扬的主流思想,减少枯燥乏味的一味说教,通过运用微时代所主张的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高校优秀文化的传播,以及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信服力。面对出现不良影响的舆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够迅速反应、积极应对,化堵为疏,坚持重大突发事件网络首发制度,通过论坛回帖、新闻跟帖、微博回应等方式及时客观传播信息,要杜绝在重大突发事件等关键时刻失语;同时还要积极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和互联网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新趋势,加强对网络视频、QQ空间、微博、微信等新技术的研究,实现对互联网各类传播新载体的有效监控。
  (三)建立专职信息员队伍,传播正能量
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网络时代的新形势,急需开辟网络发展新路径,并发展建立一批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专职信息员师生队伍,营造一系列“有时代热度、有人文温度、有思想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才是当下建设之需。如今,网络中最为流行的是以直播、短视频、微电影等为首的新型传播方式,这对学生群体有极强的吸引力。对此,在“微”平台的构筑过程中,除基本的运营手段外也可逐步加入此类“动态”元素,如拍摄公益短片、制作关于校园“微”平台的宣传片,还可以将直播元素同各个环节联系起来,通过“点赞”数量来调查学生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意见,以一种更便捷、更有效、更直观的途径分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四、结束语
如何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活力、更好立德树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善用新媒体新技术,完全能够将思政教育放进学生的“口袋”里,让思政工作“活”起来,这对新时代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育人功能为主线,“口袋里的思政教育”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注入全新的理论、实践力量,落脚于育人,帮助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韩  强."微"时代下的网络思政.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2 日第005版)
[2]杨维东.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光明日报(2013年4月16日07版)
[3]李  君.运用新媒体增强思政吸引力.光明日报(2018年4月5日07版)
作者简介
陈吉,女,中共党员,1989年12月生,天津市人,经济学硕士,现任天津财经大学学生工作部旅游学工办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