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文教学要突出一个“读”字
作 者:苏国琼
(茂名市茂南区教师进修学校,广东 525000)
大
中
小
摘 要:语文教学首先突出一个“读”字,因为学生阅读能力差,除了学生自身读的基本功不够以外,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朗读;加强阅读指导;要求学生对课文能做到熟读或背诵。语文学科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朗读训练,授之以法,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欣赏课文,养成读的习惯,语文学习质量自然得到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
衡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的高低,要从听、读、说、写四大能力入手。这四种能力使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构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要突出一个“读”字,如何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搞好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件大事。
学生读的能力差。除了学生自身读的基本功不够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
一、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们平时听课,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作品的评价分析上,教师讲得满头大汗,有的将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讲得头头是道,只注意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处于被动状况,进行“填鸭式”教学;有的甚至一堂课,一篇文章教完后没有要求学生读一读。还有的教师,对各类课文的教学方式不变;教学过程总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解题,生字新词教学,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分段,归纳段意、中心,分析写作特点,布置作业,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公式化,把读书的过程省略了。
二、课堂教学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转
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考试的指挥棒发挥的强大作用,影响深远,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始终围绕着试题进行教学,教师拼命用考试的题目、类型去强化训练学生,放弃了读的教学,许多学校要求学生订阅的资料多达几尺高,搞得学生头大如牛,学了几年,却依然是母语没学好,名作背不上几篇。若将报纸、杂志中的文章拿给他读,吐字不清,更有甚者,连老师教过的课文都不会读,岂不怪哉?
三、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备有一桶或更多的水。目前有许多教师朗读能力差,吐字发音不够正确、规范和清楚。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不透,读不出重点,读不出高潮,学生听得都走神,打瞌睡,其重要原因是教师自己都没有进入作品的意境。
上面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那么,在教学中加强朗读和背诵的埤益又是什么呢?
一、汲取知识,丰富知识,提高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大量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知识。”知识的积累是从少到多,有浅入深的过程。语文课应着重教给学生汲取知识的方法,汲取精华,扩大自己的视野,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从现行的语文教材来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社会无所不有,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提高认识。
二、陶冶情操,造就高尚品格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淡到:“必须教给学生读书,让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让他从书籍中受到教育。”读书能够吸引一个人的理智和心灵,激起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具有塑造人的品格的伟大力量,它能给学生动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感情移到自己的身上,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如《腾野先生》一文中,“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的情景,以冷嘲热讽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并对其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出愤怒之情。特别是鲁迅看到枪毙中国人的电影,日本青年都拍掌欢呼“万岁!”作者表示了极大的愤怒,文章中写到:“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这每一句话都倾注了作者的爱国激情,正是这条感情线索把全文贯穿起来。我们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品味,能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极大的熏陶。
由此可见,朗读能激起读者与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怡情,足以长才。”培根的话说明多读书对于造就一个人的品格有极深的影响。
三、能唤起读书的热情
加强朗读和背诵,能唤起读书的热情和调节课堂气氛,富有表情的朗读能带领大家进入意境,学生是否进入意境不能只说是要读懂课文,它需要学生亲临其境,进入角色,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海燕》中“这是胜利的语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段时,要求学生从朗读中体会文章从海燕的动作、语言等方面体会海燕那种勇敢,乐观精神。海燕那种迎风搏浪的雄姿仿佛出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以战斗的力量,热情的鼓舞,海燕的形象在朗读中树立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被激发了。
我们既然知道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那么怎样加强朗读训练呢?
一、组织学生认真听朗读
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范读,放录音朗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有要求,重点听什么,是正音还是重点句、段的理解;是对课文的大概的印象,还是欣赏、记忆或是学习朗读的技巧……在不同的课文或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的效率。
二、重视朗读指导
学生的朗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的指导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技巧方面进行。
对不同文体文章的朗读要有具体要求。技巧的指导很重要,教师要做有心人,根据文体进行指导。如文言文朗读,技巧指导就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①要掌握句子内容的停顿,这涉及词语,句子的意义和句子层次的辨析。教师要讲清楚停顿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理解。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正确读音。这涉及生僻字、通假字、多义字的训练,对一些字的发音要查阅字典,帮助学生克服误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论语》六则;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陈涉世家》;故有所览辄省(xǐng)记—生借书说。③读出重音。重音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表达某种感情韵味,读成重音的词语,要与作者强调的意思一致,这与对内容理解的准确和深浅有关。④把握语速。这与课文的内容、感情有关。⑤读准语调,即掌握句中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句于都以一定的语调,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感情,如陈述句多用下降调,疑问句多用上升调。⑥读准语气,指的是掌握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理解内容:教师要通过时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导学生去朗读,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首先要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意图,人物的性格等。
三、读、背互相结合
学生对课文能做到熟读或背诵,将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同时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偷。”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青少年时期热记百把篇典范性的文章,一生都有用,它比之单纯地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之类提高写作水平好得多。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生前向青年教师介绍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我今年六十三岁,自觉地学习是半世纪以来的事情。上学的十年,完全是强迫地学习,全是死记硬背的。在今天看来,这些经验还是很有用的。初中的学生一定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第二段有这样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些熟记课文的同学活学活用,有一位同学在写去电白第一滩的作文时就灵活运用到:不必说那蓝得诱人的海水、欢快跳跃的浪花;也不必说那时高时低自由飞翔的海燕,摇晃不定远远飘荡的白帆;单是那银白的沙滩就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因此,学生想要提高作文水平,除了多写多练外,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背诵。
在要求学生多读书、多背书的同时,语文教师也应该做到这一点。我教的绝大部分言文(要求背)范读时都是以背诵方式出现的。
总之,语文学科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朗读训练,授之以法,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欣赏课文,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做到像叶圣陶说过的那样:教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王荣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2]《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
[3]《这样教语文》余映潮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