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课程“四引四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课程“四引四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

作 者:商信华 赵喜玲 (信阳农林学院 464000)

 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017SJGLX50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其培养目标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岗位教学的重要性。文章分析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实践教学局限于课堂;实践教学和职业岗位脱节;教师企业经历欠缺等,并提出了“四引四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行业性;注重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形势下,应用型本科要构建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就必须注重在校期间职业能力的培养。毋庸置疑,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
1、目前实践教学状况
目前,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政府主导、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很重视实践教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不足的地方,尤其是计算机类在人才培养中具有规模大、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肩负着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重任:
1.1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把实践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师理论课讲完后,让学生做习题、做实验,实验内容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检验,没走出课堂与实际职业岗位结合在一起。
1.2实践教学和岗位脱节
计算机类工科专业学生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成为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设备条件和实践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目前实践教学状况是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到工作岗位不能立即适应岗位需要,存在教学过程和实践过程脱节,没考虑到课程与岗位之间的联系,没有实现课堂上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市场需求脱节。
1.3教师欠缺企业经历
地方本科院校所引进教师基本上是高学历,他们在学校主要是从事理论知识和算法研究,涉及到专业技能的内容较少,不了解企业课堂,大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毕业院校直接走向讲台,缺少企业经历,工程能力薄弱,导致课堂教学和实际岗位需求脱节,课堂实践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这与地方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不符。
2、“四引四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我院在时间教学中,构建“四引四出”的实践教学模式。其整体架构如图:
 
 
“四引四出”实践教学模式架构
 
2.1 “四引四出”实践教学模式的“四引”
2.1.1企业技术人员引入课堂
目前,课堂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合,聘请企业工程师走入课堂,通过教学,企业技术人员把行业动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解决学生对专业课程认知不足、学习目标迷茫等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保障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我校长期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学邀请期企业工程师分担学校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为学校捐建实验室、合作共建教学资源、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企业工程师来学校指导学生教学实习实训,改变传统教学教学方法,把企业应用最新的技术引入课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能力更接近企业需求。通过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1.2企业项目引入课堂
课堂上老师进行案例教学,但还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间接性和延时性,不能及时捕捉行业动态。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项目,通过真实项目训练,可以弥补课堂实践教学的不足,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平面广告设计、房屋装潢设计、3D室内渲染等项目,直接交给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学生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制作作品,加强了学生设计项目制作能力的培养。物联网技术课程实训,直接由设备企业工程师,将真实数据采集模块带入课堂开展实训,增强学生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另外,我校每年与几家企业联合举办程序设计大赛、平面创意设计大赛,题目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商定,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市场的岗位需求对接,通过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也通过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指导学生实训、竞赛,教师在岗位上学习企业管理理念、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近几年,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全国、省级比赛中,都有不俗成绩,专业教师在校、省教学技能竟能竞赛中,也多人次获一等奖。
2.1.3企业文化引入课堂
在企业技术人员和企业项目带入课堂的过程中,把企业对产品制作的规范要求、项目制作的流程带进了课堂,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校期间认同企业文化,提升学生就业认知度。另外,企业人员根据自己工作经历和经验,提醒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规划,对未来就业困惑的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展;企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有利于企业文化宣传,有利于企业人才引进,是合作共赢模式。
2.1.4具有企业经历的教师引入校园
应用型本科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名师出高徒,需要老师具有丰富的企业经历、职业素养;应用型本科引进教师时应关注教师是否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经历,而不只是关注学历,要把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师引入校园,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传授实践技能、岗位能力。我校不仅把合作企业的工程师聘作实践课教师,还聘作学生毕业生设计指导教师。
2.2 “四引四出”实践教学模式的“四出”
2.2.1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参观学习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到合作企业参观,感受价企业值观、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制度等。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企业工作环境,见习工作流程,提高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我院数字媒体专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带学生到相关公司参观学习,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
2.2.2学生到企业顶岗生产实习
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校门,到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做进一步检验:企业技术人员把项目交给学生完成,学生经过一段的练习,可检测到课内知识的缺失、实践能力的不足,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回到校园后,可查漏补缺,有针对性的学习。
2.2.3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
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的毕业设计训练。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考核、评定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
2.2.4校内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接受培训
目前大多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导致课堂实践教学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利用寒暑假,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岗位接受培训,把丰富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再培训学习,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增加教师的企业岗位经验,对丰富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多年来,我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按照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我校计算机类工科专业通过“四引四出”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缩小了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2017、2018年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平均在96%以上,专业就业对口率达92%。根据2017年国办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今后我校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特别指出,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还要坚持系统培养、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基本原则。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有些问题亟待解决: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不能起到强化鼓励实践教学环节和鼓励在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学生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判、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折算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吴晓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2).
[2] 刘明生,王玲,李建华. 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
[3] 苏继红,杨翠屏.“先学后研、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
[4] 邓志新.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2012,(1).
[5] 张震.Python在遥感专业GIS开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 黑 龙 江 工 程 学 院 学 报,2018,(10).
[6] 李 辉,张 标,张晓东.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本科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 高等农业教育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