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学玩课程”体系建构中开拓教育领域新视野
作 者:张 敏
(开原市实验小学,辽宁 开原 112300)
大
中
小
开原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24年,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实验小学亲历和见证了近代开原教育史。学校现有两址三区,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在校小学生2138名,幼儿830名,在职教师122人,全校教职工共187人。 学校秉承“勤、朴、和、勇”四字校训,将毛泽东同志1941年为延安保育院小学生的题词“又学习 又玩耍 ”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出快乐;在学中玩,玩出精彩,学玩结合,相得益彰,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永不自满。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学校先后荣获了: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教育部2017年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科普示范学校、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先进学校、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辽宁省绿色学校、辽宁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辽宁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辽宁省文化品牌学校、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辽宁省中小学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先进单位、辽宁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我校在“又学习 又玩耍”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课程体系分为“学”课程与“玩”课程两大核心板块。“学”课程即基础类课程,包含了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玩”课程即拓展类课程,形式上分为活动类课程、普及类课程与个性类课程,内容上包含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的原则。
“学”课程中,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我们设置课程内容总体规划,为了让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校积极探索采用“三动四学”高效课堂模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互动交流,生动发展,经历想学、会学、学会、乐学的过程,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在悄然变化,由最初的浅层学习发展到今天的合作学习、深层学习和学生们积极参与的项目学习。尤其在综合实践这一学科,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课9节,省级示范课18节。为了更好的开展学科实践和“主题式”学习活动,我校确立了主题活动月,例如,上学期三月——阅读书香月,四月——健身律动月,五月——艺术分享月,六月——实践探究月,根据不同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三月份各年组开展琳琅满目的阅读活动:如亲子共读共演、口才表演、古诗词知识问答等。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源远流长。四月份的健身律动月,同学们在首届趣味运动会上锻炼了体魄,收获了快乐。五月份的艺术分享月,同学分别在舞蹈专场、器乐专场、歌曲专场、书画专场中大展身手共同分享艺术的魅力,六月实践探究月,二年级的《我会测量了》、三年的《我和小数做朋友》以及全校开展的“中国心端午情”主题实践活动等,各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懂得得了“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义。
“玩”课程即拓展类课程,我们把经典诗词诵读、写字和课外阅读作为拓展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的个性类课程分为语言交流、实践探索、音乐律动、思维训练、经典传承、运动健康、手工创意六大主题,现有口才、创客、合唱、魔方、国学、足球、扎染等62门。个性类课程的开展也为“走班制”实施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本年度暑假期间,每一位老师都设计了一门自己恰如其分的校本课程指导纲要。本学期初,学校根据课程特点安排到相应年级,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实施“级部走班制”。个性类课程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了学生的无限潜能,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也秉承二条主线即纵向和横向的系列活动。德育活动课程化一、二、三级模板模式。六个主题:一年我是小学生了;二年我是少先队员了;三年我是生活小达人;四年我是实践小能人;五年我是“五自”少年;六年我是榜样少年。德育活动课程校本化基本完善,整个小学阶段每个学生以入学典礼为起点,中间经历养成教育、文明礼仪、生活自理、实践励志、五自能力的培养,以毕业典礼为终点,为自己的小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德育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重大纪念日及传统节日有机结合形成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德育活动课程化研究”这一课题立项为教育部“十三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国教育学会《增强小学德育时效性》课题顺利结题。我们完成了《一年级童谣绘本》《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德育活动课程设计》两个德育活动课程校本教材。其中《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德育活动课程设计》一书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敏校长被评为辽宁省五十名研究型名校长。孙艳秋主任被评为辽宁省研究型名教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结合学校实际,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地点由课堂走向户外,由户外走进厅馆。活动内容由最初的手工制作、劳动技能拓展到今天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了“主题方案课、方法指导课、实践体验课、设计制作课、专题研讨课、总结反思课、知识普及课、自我发展课、成果交流课”九类课型,规范了“生成主题、制订方案,参与活动、实践体验,汇报交流、总结提升”三个阶段。注重课程之间和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了课程和学科之间的壁垒,积极探索“全课程”整合教育、“主题式”学习活动。学校开展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着力推进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风筝节(亲手制作)感受春的气息走进大润发(体验购物中的学问)走进银行(理财教育)走进部队(爱国教育)走进医院(健康教育)走进交警队(安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我校主持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实施途径的研究》也已立项为省“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学校地方课程除了每周固定安排两课时外,还与我们的活动类校本课程相整合。如校本课程《走进银行》与地方课程的《带你学理财》《银行财富集散地》内容相整合。
学校所有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厚德、 弘志 、慧学、 尚美等情操,使得每位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卓越少年。教师团队正在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做有境界的教育,用品质与学术、情怀与担当,创造思想型百年老校,让这所学校的文化力量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