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议贵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本研究得到2012年度贵州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资助,课题编号:GDDJSZ1207
[摘 要]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育人价值契合,育人路径耦合。文章拟借助贵州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为贵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红色文化 校园文化 实践 探析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的崭新文化形态,既区别于传统文化,也有别于近现代以来其他阶层与党派的文化创造。它是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的统一整体,构成20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前进方向。[⑴ 魏本权.从革命文化到红色文化:一项概念史的研究与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⑴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⑵ 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7]⑵
一、目前贵州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特点
目前来看,贵州高校在校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时间上,更多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的主题活动,如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等;二是组织上,既有党、团组织开展的集体活动,也有以社团招募的形式集合非固定人群开展的群体性活动,还有学生个人的自发行为;三是形式上,主要有“两课”课堂教学,党、团组织的集体参观学习、读书会、座谈或讨论会、报告会、知识竞赛等,近年来还出现了运用网络签名悼念等新形式;四是空间上,多数人在学校内接受教育,部分人得以借助党课、团课的实践环节走出校园,到省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地参观,极少数学生才有机会被学校组织到省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地参观。简要回顾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红色文化虽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却鉴于人员组织难、经费额度有限、空间跨度大等原因,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难以有更深入的体现。而对于生长在20世纪末期以后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容的认知几乎全部来源于学习近代史知识、观看影视等文艺作品,对革命传统、革命精神缺乏亲历体验,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达实效的弊因。
二、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活的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路径之一,对引导和弘扬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教育部24号令出台后,高校普遍增加校园文化硬件投入,培养干部队伍,活动类型较全面,形式较多样,内容更充实,各校特色显现,品牌渐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角度审视,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真的引领了风尚,凸显了价值,实现了育人目标。从学生主体角度看,良好的教育需要多维度的共同作用。空间上,要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即硬件的建设、典型的选树,适时的启示、引导、鼓励、肯定和矫正等;时间上,需要长期的一以贯之的价值输导、行为示范等;主观上,既需要理性的认知,也需要感性的认同。如何理解?人们似乎更乐于采用量化的标准判断教育效果的好坏,校园文化建设也未能幸免,设施多少,活动的数量、频次、参与学生多寡是基本考核指标;具体到学生个体上,一系列评优评奖中量化指标大量存在。用数字考量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上的误区。具体到校园文化建设上,将学生个体良好品行的培养寄期望于一次报告、,几次讨论更是荒谬。对学生不符合期望的行为表现,教师的惊讶、唏嘘、哀叹,甚至贬斥都是思政教育的禁忌,反映出的是教育者的不理性;重视对学生外在行为评判,忽视其内心感受和愿望,反映出的是教育者理念的落后和方法的简单;对校园文化软件建设的效果以次数、人数衡量,反映出的是教育者的短视,这些才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桎梏。必须指出的是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易促成行为,更易形成习惯,更易作用品行。
三、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耦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我国大学承载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使命,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陶冶和人格塑造,培育具有历史责任感、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具有继承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所以,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在价值和目标上不仅不疏远,反而高度契合,在高校育人路径上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具有耦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者的耦合,不仅是主流价值的宣扬,更是多元文化在教育人、培养人方面合力的彰显。
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耦合,意即共担育人使命,共建育人环境,共造育人氛围,共促育人成效。红色文化与国情、党史紧密联系,蕴涵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价值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等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天然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⑶ 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0(7)]⑶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开展好红色文化教育,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
四、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及其意义
在贵州88个县(市、区、自治县)中,共有68个县留下了红军的足迹,是红军长征中经历时间最久、路线最长、故事最多的省份,贵州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8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个,地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58个,已经形成了以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红色文化,是为数不多的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贵州区域文化的特色彰显,富有地方革命经验和发展特点,是长征精神和贵州精神的重要渊源,是实现社会主义强国,树立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之一。
在贵州,红色文化的载体主要有:党史事件重要旧址,如遵义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等;革命领导人故居,如邓恩铭故居、王若飞故居、周逸群故居等;战斗遗址,如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独山县深河桥抗战遗址、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抗战遗址等;革命烈士陵园或纪念碑,如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黔灵公园革命烈士墓、钱壮飞烈士墓地等;红色歌谣,如传唱于铜仁地区的《红军是天兵天将》、《生死都要跟贺龙》、《郎为革命当红军》等。他们或以物质的形式,或以精神的形式,传递着特殊的政治和历史价值,对全体公民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五、贵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析
贵州现有省属高校10所,其中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唯一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但横向比较,在整体办学水平上,贵州的高校与东部和中部的高校还有一定差距。显然,硬件改善、师资提高、课程改革等方面无法与省外知名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教育理念、价值倡导、青年学生精气神的培养方面应是无差别的。如何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那就是,依靠贵州的地域优势,从校园文化入手,既能另辟蹊径,走一条鲜明特色发展道路,又能积淀已有精神成果,凝聚和激励师生开拓创新。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厚,通过将物质的和精神的红色文化与静态的和动态的校园文化[⑷ 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65-72]⑷的结合,实现对青年学生的熏陶,必将增强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过去,贵州高校,开展过唱红歌、重走长征路等主题教育活动,近年来,实践活动的内容也不断充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耦合上并不显著,也没能凸显贵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优势和特色。
因此,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结合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青年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开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亟须在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统一的原则下,做好“三进”工作,即使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进教材,是指在“两课”教材,尤其是《贵州省情》教材中贵州的近代革命史部分要详述;进课堂,主要是党课、团课、《贵州省情》课中对中国革命史、党史、团史的讲授要系统;进校园,指根据高校德育的陶冶法[⑸ 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86
⑴ 魏本权.从革命文化到红色文化:一项概念史的研究与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⑵ 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7
⑶ 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⑷ 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65-72
⑸ 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86
]⑸,注重环境营造,将有形的红色文化载体常驻校园,使学生耳濡目染,时刻受到红色文化的浸润与熏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增加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做品牌型的大中型活动,也要做精致细腻的小型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实现“潜润于心”,突出特质,推动贵州高校内涵式发展。
[作者简介] 蒋红霞(1982— ),女,汉族,河北威县人,讲师,现任贵州大学团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