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化学“主问”生态课堂的变式结构教学模式研究
作 者:李广艳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大
中
小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变式结构教学,能使得课堂教学过程灵活多变,教学内容设计样式丰富,教学思路新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整个生态教学课堂中的“主体”,而“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授课与受教的桥梁。故此,“主”与“问”结合在一起利用变式结构教学更能有利于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方式。作为初中化学教师,积极践行教学的常态化创新理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不断创新调整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主问”生态课堂;变式结构教学;研究探索
一、“主问”生态课堂中变式结构教学模式的概念
变式,从广义的层面来讲,是指同一件事物在非本质特征上的一种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一种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状态、不同话语下呈现的不同特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不同特征认知的一种形式。体现在初中化学教学当中,就是指统一概念或者题型,通过不同的变式使之适应不同的授课类型: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课等。不同的课型所教学的重点不同,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题型中也需要进行变式,使之更加适合教学需要。例如概念知识的变式比较适合于新授课,通过概念的变形表达加深学生们的理解程度。如在教学有关溶解的知识中,通过给出溶质质量分数=■x100% 以及溶质质量分数=■x100% 这样的变形表达,加深学生对于溶液概念的理解。在习题课当中,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则可以作为变式的重点,强化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问题,从质量关系方面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通过变式,从体积和密度关系方面来看则又能够得出不同的解释和计算过程,但是两者的本质都是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和表现形式。
通过这样的变式结构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课型的教学,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理顺逻辑关系的能力。
二、初中化学“主问”生态课堂的变式结构教学要点分析
(一)综合归纳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初中的化学知识,逻辑分析的成分相对于其他理科来说是比较少的,多是一些化学现象、化学反应以及化学公式的记背,化学变式也是在此基础上的种种变形。这就导致化学知识呈现知识点繁多,零散状况比较严重,如果能够把这些知识点以及变式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将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且在归纳整理的过程当中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让学生们准确记忆化学知识和要点,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准确性也是一种锻炼。例如在学习常见物质的颜色及状态时,在新授课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物质的性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实验等加深学生对于某种物质的理解程度。当在复习课当中,学生要构建知识框架,大量记忆知识细节的时候,以某一物质为核心展开复习,显然效果比较差,而且容易弄混。可以通过形态描述相似的关键词将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整理,方便与学生进行记忆。如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氯化银等;黑色固体: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氧化铜、碳粉、铁粉;红色固体:铜、三氧化二铁、氧化汞、红磷。还可以进行分类方式的转变,通过特殊的性质或者化学变化进行分类,如无色无味的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氮气;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化氢;二氧化硫;氨气等。这样的总结归纳整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物质的性质,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掌握化学知识,产生较为长效的关联记忆。
(二)引导提问猜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主问”生态课堂的话语下实施变式结构教学,一方面要注重“主问”形式和方法对于学生的启发和思维锻炼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生态课堂的“敢想”“敢说”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创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到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多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提问,让学生通过探索式的学习过程,深化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这一题化合物Fe2O3 ,Fe3 O4 ,FeO,Fe2O3 ·H2O中含铁量最高的是?
对于这样的题目,运用变式技巧解答起来最为方便快捷。最直接的计算方法就是,通过计算相同质量中铁元素的质量高低来求得含铁量最高的化合物。但是这样的计算比较繁琐,而且容易出错。那么可以运用变式结构的思维,从铁元素的角度出发,看等量铁元素哪种化合物的质量最低,哪个化合物的铁含量就最高。
当学生理解这个题目之后,教师可以给出另外一个题目:等质量的C,H2,CO,哪种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消耗的氧气最多。
通过题目和解题过程的变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对于化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三)情景切入变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变式结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化学中的化学式变化、知识的表达方式变化都需要一定的思维发散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电子表板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观察化学现象和化学公式,进而丰富学生掌握的化学变式结构的模型,方便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应用。例如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仅要知道学生掌握实验流程,观察实验现象,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如给出一个化学反应式,让学生们自己去根据手中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这一过程当中不仅能够让学生以给出的反应式为出发点,发散思维在学到的知识当中搜寻相关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的思维。例如在进行“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之后,可以给学生设置探索性实验:如何将手中的溶液浓度变为原来的两倍,或者稀释溶液成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候不仅仅需要学生想到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同时也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充分考虑到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数量关系,考虑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的问题,让学生们深化溶解相关知识的学习。
结束语
在初中化学“主问”生态课堂中实施变式结构教学,教师要能够紧抓变式结构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效果,通过综合规划变式、引导提问猜想以及情景切入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对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问”生态课堂背景下学生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提问,通过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索,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清云,陈贞干,周诗彪,申有名,肖安国.探讨有机化学多元变式教学[J].广州化工,2011,39(22):100-102.
[2]韩素敏.新课改下利用变式问题构建高效化学习题课[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4):55-56.
[3]穆振永,王峰.化学教学中变式训练的尝试[J].教学与管理,1997(0Z):4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