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究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 者:陈 肖
(台州市学院路小学,浙江 台州 318000)
大
中
小
摘 要: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形式,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它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强化语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途径
引言
朗读教学,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四多两少”:空洞繁琐的分析多、不必要的提问多、作用不大的板书多、矫情做作的腔调多;学生潜心读书时间少、有感情地自然朗读少。致使学生朗读不自然,朗读中没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不能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造成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困难。因此,必须从应试教学中转变过来,加强朗读教学,从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综合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提高其朗读能力。
1、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个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我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2、逐句领读,培养语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读出感情。
3、巧用齐读,提高能力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4、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像《我们爱你啊,中国》、《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也就是朗读《船长》,我就是雨果;朗读《望庐山瀑布》,我就是李白……我的语文课堂,因学生流光溢彩的朗读而精彩!
5、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月光曲》时,在熟读课文,充分理解了《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使学生能抓住重点片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把皮鞋匠产生的联想这一段作为重点,了解《月光曲》的旋律,感受曲子的意境,可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乐曲的琴声、节奏、旋律、而是通过皮鞋匠兄妹的联想而表现出来的。为此,在这一段可以采用以说促读的教学方法,请同学们自由地说,感受皮鞋匠兄妹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说,展开想像试试自己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最后指生投入地读,其他同学再体会自己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6、结语
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让学生明确朗读要求,掌握朗读技巧,再加上多样化的朗读,如配乐、分角色等,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水平,而且将显著提高学生们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下),2016(8).
[2]樊爱霞.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有效措施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育),20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