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的研究
作 者:龙仿平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睦贤小学 514447)
大
中
小
摘 要:我国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与沉淀,教育目的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到了现在,教育模式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当前国家对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现代的教育模式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就是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个体的不同性,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教学,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及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断地发扬这种个性,使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个性发展实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施策略
1、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并进行总结的,孔子在私学进行教学时也会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中不仅要对所有的学生提出一个统一的要求,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也就是说要依照学生的个性特点,联系实际,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适宜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
也就是说并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就适用于任何的学生,只有在进行基础教育的背景下,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情况,个性心理状况,学生的爱好、兴趣以及学生的智力情况,设置适宜学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技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所以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是进行因材施教的依据,因材施教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2、个性差异的内涵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处在发展过程中,发展不成熟,所以小学生的心理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而每个人都在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性,即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2]。
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先天的生理原因,一个人的独特个性的形成遗传有一定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后天的环境的影响,学生处在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信息教育中,而且有不同的社会经历以及阅历。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性格方面的差异
学生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处理态度以及处理方式。首先,学生对事物的态度上,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其次,学生对现实的态度根据性格的不同有不一样的表现[3]。最后,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学生的性格差异的形成也有影响。
2.2 兴趣爱好的差异
兴趣爱好是一个人了解某个事物的主观意愿,决定了个人在参加活动时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体现了其主观意志。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不同而且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程度以及时间也是不同的[4]。
2.3 能力的差异
学生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做某件事的完成程度以及成功的几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认识能力的差异、能力发展时间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
3、基于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优点与缺点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在我国教育模式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对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因材施教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3.1 优势
首先,因材施教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之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传递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刻板,课堂教学时教学氛围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的学习。而且不能够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以及个体差异,都是片面的追求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试教育还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误区,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主动精神[5]。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因材施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而不是作为主体参与学习,而且,教师可以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其次,因材施教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发挥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因材施教可以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多元化的人才。因材施教,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以及发挥学生的长处,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
3.2 不足
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教师独特的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有足够的自由决定学生的发展,却不考虑教师的能力是否可以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过度重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有优势的方面过度发展,导致发展的不均衡。而且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或其他能力有足够的训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实时的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教学内容设置适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小班制的班级设置还没有完全结束,导致大多数的学校每个班级的人数仍然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关注与沟通,这也是因材施教教育模式实施的困难之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因材施教,必定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就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关注教学,进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以及阻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要实施因材施教首先应该确保教师的精力与时间的充足,并实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创新,促使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蕾.对因材施教原则的重新审视与再行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8(24):98-100.
[2]孙刚成,翟昕昕.论因材施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同一取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32(01):7-13.
[3]王卓.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路径探寻[J].教育导刊,2018(02):43-46.
[4]梁秋霞,文敏琳.基于个体差异下的因材施教[J].基础教育研究,2017(17):37-39.
[5]肖志会. 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行为的人种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