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优化·修正·精导:大数据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精准教学的策略研究

优化·修正·精导:大数据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精准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 者:康金元 (杭州市余杭区绿城育华亲亲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2)

 摘   要:大数据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面临机遇和挑战,学生需要接受精准教育。本文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精准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明确其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从内容、过程以及调控三个维度基于大数据上实施精准教学的可行性操作策略,突出精准教育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初中信息技术;个性化;可行性
一、研究缘起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在教学中作用也日益凸显。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教育带来的优势受到了一线老师广泛的认同和重视。然而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理解的偏差和盲目实践,导致在个性化教学上出现了以下常见的问题: 
(一)统一的要求无法全部满足当前教学
我们常规信息课统一讲授与操作的模式已不能适用当前教学,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尝试在课堂中进行分层和梯度练习,但是往往随之而来的工作量的大幅增加,大量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往往让我们“望尘莫及”,久而久之我们课堂不可避免地出现课堂两极分化的局面,相对固化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当前的课堂教学,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数据又堆积如山,这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困境。
(二)照猫画虎无法真正做到精准教育
而当前的信息课中出现了大量的“自编自导”的现象:我们尝试根据我们的预设细化我们的教学目标,尝试根据我们的经验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习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这些“经验”、“习惯”“预设”往往基于自己的主观臆断,可能结果暂时不错,但是多数情况下结果很糟糕。不改变目前的学习模式就很难改变这一现状。
(三)形式上“精准化”,实则上按部就班
我们的教师在操作时粗浅地看到精准教育带来的优势,在有的部分模块确实可以“讨巧”地应用大数据来实现精准教育,但是往往在面对很多复杂操作和关联诸多模块时,往往选择以往的按部就班,这样的课堂收效甚微。如果我们在课堂中流于形式,久而久之,这种我们推行的精准教学也无法进行下去。
针对上述出现的误区,我们首先要解决何为精准教学,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精准教育?然后再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进行精准教学。
二、内涵与意义
(一)精准教学的内涵
我们讲到的精准教学就是要确定精准的优化教学内容、精确细化教学过程与方法 ,从而更精准地调控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而要做到这些我们需要大数据的支撑,需要这些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和变化趋势。通过“优化·修正·精导”三个维度实施精准教学。
(二)精准教学的意义
1.满足学生的因材施教    
基于大数据,可以精细把握学生类型特点、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背景和过程相关数据的测量、收集和分析,从海量数据中归纳分析学生个体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进而提供精准化的学习支持。
2.助力教学的规律发现
在大数据的驱动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大数据,量化其学习过程,查看其学习状态,发现影响其因素,从而找到干预策略,从更深的层次揭示教育规律。比如哪类学生容易出什么类型的问题?应该补充哪类材料?比如男生喜欢操作,女生则偏重理论,根据分析结果配备适合的学习内容,最终通过大数据更易发现信息课堂真实的教育规律。
3.调整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课堂信息水平开始出现“分水岭”现象,学生已经习惯的“记忆倾向”,在常规信息课堂的确可以“展露身手”,而在解决问题和操作类问题时会变的“捉襟见肘”,学生的学习策略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而进行调整,从简单记忆、操作实践,到最后的融会贯通,而要做到“游刃有余”则需要大数据作保障。
三、实践操作
我们在信息课推行精准教学,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对原先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需要从内容、过程、调控三个维度分步实施。
(一)创:依托大数据进行内容优化
在大数据平台的应用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和访问数据的频率进行记载,根据大数据分析对资源进行优化,将不容易被学生接受或受欢迎度不高的内容将其更换,将受欢迎的知识点尝试找到内容的衍生和拓展的点,进行二次的优化和建构,同时根据学生操作的项目来链接彼此关联的跨学科的知识点,继而让这些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不断地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1.思辨:细化课本知识,提高学习内容的精度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参照平台的教学数据,原先的知识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再次细化,针对某一个教学知识点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辨析才能理解,这个过程需要参照大数据的统计结果。
案例:浙教版八下关于“引导层动画”的制作,可以讲到引导线的制作,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根据课本介绍使用铅笔来化轨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通过留言、讨论就在想能不能引用其他的工具?比如钢笔,后来经过试验操作,发现钢笔也可以画出完美的引导线。
经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探究课本的知识点的同时,可以无形之中提高本节课资源的精度,如果精确度不高,可能很多相对应的知识点就不会被提及。
2.链接:关联项目知识,拓宽学习内容的广度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我们得知单靠信息学科有时很难解决所有问题,在“操作”中会产生新的知识点,发现学习内容与其他学科的链接,并通过主动链接使原先单学科学习内容发生转变,学生通过融入真实的学习情境,这样的资源广度将逐渐加大,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独特理解,为进步一学习与深入思考提供可能。
3.整合:强化实践知识,助力学习内容的深度
经过课堂资源的思辨,继而引发相互的关联知识,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融合这些内容。使得关联过来的知识能与原先的单学科知识彼此关联起来,通过学生的操作来校验这些衍生出来的资源是否有整合的价值,其衡量的指标就是我们操作的大数据,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知识背景、情境中自强化操作,从而进一步强化资源的深度。
(二)修:依托大数据进行过程修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整教学方法。通过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获取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展开个性化的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优化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率。
案例:在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课前预习的内容放到平台上,学生可以下载观看。教师根据后台数据发现内容偏难,马上更新合适的内容上去;同时在设置的任务时候根据学生的操作进程,随时调整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制定个性化的课后作业。
1.导案:课堂实施提供引路牌
所谓导案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会学”的问题,教师“导”案上就是要让学生清楚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动手?我操作之后是如何评价的,精心设计导学案,认真阅读学案,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合理有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2.合作:课堂实施制造共同体
信息课上小组合作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擅长特点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可是合作的基础在哪里?我们怎么参考和清晰地认识自己,根据大数据的结果组建科学的学习小组。
3.反思:课堂实施提供助推剂
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中,通过大数据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身的短板和长处在哪里?学习的结果不好一定是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学生依托于平台进行学习时需要对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操作数据多加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 导:依托大数据进行课堂调控
通过BB学习的平台,大数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及时准确的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潜在的学习问题,进而预测这类学生或者这些班级在未来的发展与表现。作为老师和学校的管理部门可以对症下药,比如组别的调整,教学时间的调整以及相关的辅助措施。
1.学习小组的互助合作
为了保证大数据在信息学科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我们组建了动态的学习小组,由组长、组员信息老师、家长代表组长,学习任务根据大数据的结果进行细化,然后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在各方的下合作完成。根据大数据分析来动态调配组别的设置。
2.学习时间的弹性设置
信息学科的常规上课时间为每周一课时(45分),学校根据情况设置课堂固定时间和课外自由时间。在课堂时间里主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讨论合作完成一些难点以及需要得到的支持和帮助,而课外时间则是学习调整之后的内容,课堂补充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学习内容,归纳整理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3.调控措施的有机组合
信息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就是看教师的宏观与微观的调控策略是否妥当,那么它的依据在哪里?就是我们的平台的云端分析数据,从宏观上对整体的进度、知识点的拓展程度进行调整,微观上上则从学生的感官、情感等进行艺术性的调整。
结语
教师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有效的评价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掌握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吸取经验和教训,创新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辉.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 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08):5.
[2]吴惠萍. 基于大数据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教学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6(35):41.
[3] 张占波.浅谈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机遇与挑战[J].电子世界,201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