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作 者:王 左 (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04400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各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从而导致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各有差异的。再加上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的不合理情况,这也更进一步的推动了地区经济差异化的扩大,这与我党在十七大中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是极不符合的。基于此,围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展开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
一、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情况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随我国经济从平衡发展战略朝着不平衡发展方向转变。我国开始注重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观念。我国的经济政策也明显的亲下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沿海地区的各茶叶在得到政府支持下也形成了迅猛发展的状态,逐渐于我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拉开了差距。而中西部的地区物产资源一般较为丰富,再加上强有力的承接东部的产业转接,我国以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充裕的矿产资源都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在技术方面的落后以及人才的匮乏,东北地区经济的增速逐渐降低。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分布的差异由于地区开发程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地势辽阔,物种资源丰富,同时分布差异也是较为明显的。具体来说,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拥有较为优越的水资源条件,但耕地条件却是北方较为突出;而我国东部地区拥有较好的气候条件,同时有着广阔的平原,沿海区位的优势也极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属于我国几大高原向平原的过渡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多变,自然条件也不占据优势。从整体的地理条件出发,交通条件是区位条件中的基础因素。而如果从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讯角度河南地区特点,东部地区则拥有较强的优势。
(二)工业技术条件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在我国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工业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由于受到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国西部整体发展较为落后,大部分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大型的工厂企业也是少之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西部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的现状。沿海地区由于在早期就已经开放了口岸,对于商业投资引进以及科技资源的应用较多,从而为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具备优良的工业技术以及科研开发能力,从而完善了东部地区的产业链,优化经济发展状态。由于东西目的去一直都是倾下于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率低的农业和重工业,在产业转型方面较为困难,至今还延续着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基地的角色。长期以来的中工业发展状态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难以发生转换,也难以迎合时代发展的步伐,局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长远性发展,同时也使得我国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扩大。
(三)市场化程度
由于东部地区占据着较大的区位优势,与外界的沟通交为频繁,同时也能够融入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整体的商品流通及市场发展速度较快。把西部地区地域闭塞,大部分人保持着传统的发展观念,导致了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在市场化进程中,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一目了然的,尤其是西部的市场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的市场化水平。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状态,通过市场化进程的差异也能够得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合理解释。
三、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
缩小我国区域性经济差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调整与优化。我国政府必须认识到区域经济差异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在短时间之内。针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合理的调整区域的政治导向。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创造统一的市场环境来为我国地区的协调发展提供条件,同时还要积极的废除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投资建设的方式,大力鼓舞外商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到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投资。彼此同时,政府在进行政策调整时还要注意到不同地区的差异化对待,做到政策调整有所侧重且有所轻重,而不是将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进行简单的移植。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制的建立能够任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化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区域内的企业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学习不断吸收其他企业优秀的技术文化以及管理方式,从而提高自身企业对于技术的创新能力。一些技术较为落后的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技术创新企业,并且逐渐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当地大学,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的方式,建立你企业为基地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开发实体。政府要加大对于地方技术研究投入成本,并以政府为引导,建立校企合作的科学研究模式,促进当地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三)重视人才培养,建立知识交流平台
人力资本的素质水平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本配置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配备机制,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要不断深化人才改革。为了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整人力资本投资分配方向为辅助的人才配置机制,以此来实现不同区域之间人力资本投资的平衡发展,最终被企业营造公平合理的良性人才配置环境。
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虽然在持续上涨中,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却在不断扩大。立足于我国长期发展角度来看,这种不断增大的经济差异是我国整体发展的。政府必须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进行重视,并从形成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大程度的促进区域以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鑫.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分析[J].经济与法,2014.01. 
[2] 张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前沿,2010(15). 
[3] 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05. 
作者简介
王左,1962年3月生人,男,本科学历,区域地理与经济,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