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融合与创新——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探索
作 者:王爱玲
(济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山东 济南 251400)
大
中
小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育要坚持融合与创新,采取多种方式推进素质教育,提升科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融合与创新;核心素养;小学科学
引言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才能够发展他们的科学素质,进而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统一。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探究为基础,给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氛围,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一、关注细节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设计和材料的支撑,探究材料是进行科学教学的基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材料给学生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利用探究材料进行探究,并在探究中观察实验现象,并透过现象看清科学的本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关注细节,关注探究材料的结构性。在教学前要认真思考在教学中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及材料的数量,只有注意到了细节,并精心准备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我们的呼吸》的教学时,教师需要给学生准备与呼吸器官相关的资料,并为学生准备好集气瓶、玻璃管、烧杯、气球、澄清的石灰水等材料,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在进行探究实验时需要控制澄清石灰水的量相同,如果不相同则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出现问题。
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因此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动手划过火柴,在他们进行科学探究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并在体验和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电》相关知识的时,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电学,对灯泡、电池及导线时不知道如何动手,从何处动手。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鼓励学生自行探索、挖掘物品的使用功能,通过实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小学科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科学教育中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毫无保留地把答案告诉学生,或者通过学习演示实验等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实验步骤进行学习,因此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答案的习惯。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植物的根是否喝水,呼出气体与吸进气体有何不同。然后再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而不是依赖教师寻求教师的帮助。
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科学事物和各种各样的科学现象,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因此对这些科学事物和科学现象视而不见,还没有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科学问题,不会用科学的方法对科学现象进行解释。因此小学科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如何对生活中的科学事物和科学现象进行观察,用科学方法给学生解释科学事物的形成过程及形成原因。以生活中的事物为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增加他们对科学的认知。如在进行有关空气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提前收集的玩具摆出来,并让学生帮忙整理这些玩具并把它们装入塑料袋中,让他们感受装满玩具的塑料袋。通过对玩具收纳整理调动学生的科学认知,感受玩具把塑料袋撑大了。为了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塑料袋,让学生思考如何把用现有的玩具把塑料袋装满。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由于玩具有限,因此无法直接装满,因此有些学生尝试向塑料袋中充气,发现能使塑料袋变得更大更满。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提出让学生思考并关注空气,通过让学生对塑料袋大小的比较感受空气的存在。
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科学态度的及团结协作科学作风的培养。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细致认真,有可能一点疏忽就会导致实验失败。如在进行一周天气测定的实验中,只有细致观察多次测量气温和风向、风速,并通过绘制表格才能找出规律。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探究一些周期比较长的小课题时间来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如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及观察月相变化及种好一棵植物等科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写出观察的实验现象,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过程,并反复研究得出实验结论。
六、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挖掘科技创新的潜力
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挖掘学生的科技创作潜力。如借助六一儿童节或者一些其他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通过多样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给学生组织科技活动时,要缩小科技创作范围,防止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小学科学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小的创作范围,如开展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小画家等活动。通过活动组织学生观察与思考,在学生观察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细小方面捕捉思维的灵感,边观察边思考。在进行科技创新的活动中提倡人人动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设计、动手制作、评价作品。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陶冶学生的科学情操。
结语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学科,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在坚持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融合与创新。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祥胜.小学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教学路径分析[J].速读(下旬),2018,(6):165.
[2] 陈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8,(9):70.
[3]雷虹虹.浅述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8,(65):26.
[4] 方建成.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教学考试,2017,(27):146.
[5] 王祥胜.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教学考试,2017,(21):148-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