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 者:刘 群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第七小学,江西 高安 3308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在训练过程中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解决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矫正学生的字词发音,训练学生的听力和会话能力。但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教学问题。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师教,学生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状态,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没有问题意识,只知道教师怎么教,我们就应怎么做。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学生只是重复、机械朗读,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形式的朗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任何意义。
2.教师忽略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恰当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然而,事实上教师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朗读,也没有引导学生怎样读,有些教师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指导,但缺少目的性,过度关注声音,忽略内心情感体验,注重表面技巧,忽视语文的内涵,这制约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3.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多媒体课件在视觉、听觉等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因此,一些语文教师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课件制作上,并在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绘声绘色的课文录音,取代了教师范读,形成了教师手握鼠标,学生紧盯大屏幕的语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多媒体课件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变成了观众。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解决对策
1.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大多数教师都会认识到在课堂并不是讲解的越多,课堂教学越好,相反,学生会更加厌烦,这主要因为过多的讲解会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则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师若能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多次朗读,保证吐字清晰标准。尤其是自学性朗读文章,确保班级全体成员均读好且读完。在初步认识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并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读出一定的感情、情趣和味道,避免无准备上阵。另外,教师应进行恰当地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避免朗读形式化,使繁琐枯燥的讲-问-答让位于朗读,使过于花哨且不具成效的小组讨论让位于朗读。
2.教师应积极引导并读思结合。标准的发音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实际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发音不准确和朗读不规范的地方。另外,教师还应精心挑选一些优秀文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文章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朗读一篇文章。朗读虽然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但是需要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动脑思考问题,并用心去领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在讲解《小小的船》这篇文章时,教师应实现依据文章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被生动、形象的课件吸引时,也能畅想自己在这一情境中的举动,由于学生提前感受到文章中美景,具有明确的目的,再次阅读文章时,或收获更多。最后,教师教学生们学唱《小小的船》这首歌曲,学生在这种边读边思、边唱边演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
3.创设情境维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如果单纯依靠语言材料的灌输开展教学,则不可能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灌输语言材料的同时应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避免课堂教学的沉闷、紧张,保证学生处在理想学习状态,使其亲身体会成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朗读教学情境,既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识,又能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例如,在讲解《浙江潮》这篇文章时,学生未能亲身观赏钱塘江大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精彩场景,学生的表情随着潮气潮落而变,他们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吸引,钱塘江大潮景观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他们在后续的朗读过程中会自然地浮现处出这一情景,进而有感情的朗读,可进一步体会文章中内容。
4.教师应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是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一些教师的音质一般,且普通话不是特别标准,然而教师只要在范读时合理融入自身真实情感,则也会得到学生的肯定,赢得学生的掌声。范读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指导学生且收效最快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知识量有限,因此,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能合理把握语速和语调,无法准确读出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应在感知文章主旨和领会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范读,进而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感受文章情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小学生还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且乐于模仿教师举动,通过范读能够改进学生朗读过程中的不足,掌握朗读技巧,增强朗读技能。
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还具有矫正小学生字词发音、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作用,对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重视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并对朗读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明月,王玲玲.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2016(30):89-91.
[2]庄梅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新课程·小学,2017(4):134.
[3]李琦雪.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效率[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