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全纳、融合,让特殊孩子走进“春暖花开”的春天

全纳、融合,让特殊孩子走进“春暖花开”的春天

作 者:杨桂玲 (东莞市黄江镇中心小学,广东 523750)


摘   要:“随班就读”是我市目前实施全纳教育理念的一种特殊教育主要形式。本文从我市“随班就读”的基本状况入手,结合自身一些渺小的体验、故事,提出一些有效途径。
关键词:随班就读;随便对待;同等待遇;特殊待遇

与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南京等地的特殊教育发展状况相比,我市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正规的特殊学校只有一间——启智学校,资源有限,因此,只有极少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进入启智学校接受教育,而很多特殊儿童只能被忽略,随波逐流到普通学校,被随便安置。今年,市加大特殊教育的力度,从上而下,为做好特殊学生的随班就读的问题不断摸索、尝试,为我市特殊儿童的发展带来一缕阳光,那么,在思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不成熟的条件下,我市该如何做好“随班就读”呢?
一、蒙上有色眼镜,随班就读“随”便对待
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普通学校正常班级,依据儿童年龄安置残疾学生,通过适应课程、组织安排、教学策略, 满足学生不同的风格和学习速度,确保每个残疾儿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进而构建起一个多样化、丰富性、多元化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
纵观我市的随班就读情况,随班就读是有条件的,不是“零拒绝”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班就读是有条件限制的
多年来,由于对特殊教育的不重视,我市目前随班就读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轻度与中度智力落后等残疾学生,许多中重度残疾、多重残疾以及其他残疾类型学生仍在普通学校拒绝之列。就这样,随班就读就如带上了“有色眼镜”,经过筛选、晕色,才能跨进属于他们的学习天地。
(二)特殊儿童被摆在特殊位置
从字义层面分析,随有“从”的含义,“行可委曲从迹,谓之委随”。从组词来看,有跟随、随从、随着、随意等多种的用法。特殊儿童在随班就读中不知不觉地也被特殊化,成为班级的边角料,弃之不可,管之无力。   
1.“随”字意味着能够跟上就“随着”,跟不上就“随便”,是可以随意抛弃的附属品,随班就坐或者随班混读就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
很多班主任、科任老师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往往只有一个要求:乖乖的,不打扰其他同学,不惹是生非就好。为此,特殊儿童总是被安排在课室的一个角落,或者一个老师最能关注到的位置;他们也随之被同学遗弃,与同伴们的生活格格不入。
2.“随”字也为学校、老师找到不负责任的借口,学校、老师很自然地认为:能否跟上学习进度是残疾学生能力的问题,老师很难为他们的学习、生活负责任。随之,特殊儿童往往就这样被忽视了。
因为一个“随”字,特殊教育被蒙上有色眼镜,特殊儿童也受到了特殊待遇。那么,怎样做好随班就读,但不“随”便,使特殊儿童得到最好的待遇呢?
二、脱下有色眼镜,特殊身份“同等待遇”
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符合特殊儿童学习、生活的资源教室,配备一支有经验的、从事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在东莞现有的条件下,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在此大环境下,只能最大限度地把随班就读发挥到实处。   
在机缘之下,我也接触过几位特殊学生,主要是智障儿童,自闭症的、智力低下的,由于我对特殊儿童的知识缺乏,对随班就读的懵懂愚昧;同伴的好奇、不接受;家长的无知、无奈、放弃,他们也被慢慢地遗落了。参加了几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的活动、讲座后,每每想起他们,我的心就觉得特别的愧疚。
记得一个叫小敏的女孩,我是五年级的时候接手的,清楚地记得,刚接手这个班时,还没开学,几位相熟的同事就和我开玩笑,戏说我“中大奖”了:全校最傻的学生小敏分到了我班。他的前班主任还悄悄的地告诉我:“小敏这位同学呀,情况有点特殊,三科成绩基本上都是零分,但是她是本地的,期末考试的分数是算到班级里的,因为她,这个班的平均分、合格率永远上不去……”听完后,我心情郁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倒霉感到烦恼,一方面为不知如何安置小敏不知所措,真的不管她吗?
开学的第一天,我一踏进课室,远远就看到,最后一排的座位上坐着一位高高、胖胖的女孩,整个身子趴在桌子上,睡得正香,还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旁边的同学视而不见、习以为常。一节课下来,发新书、述说新学期的希望,她都没有抬起头。铃、铃、铃……下课铃声响了,她条件反射地站起来,慢吞吞地走向厕所,然后慢慢地回到座位趴着,睁着眼睛看着同学,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有好几次,我试着和她交流,可是每次,她总是一言不发地看我几眼,似懂非懂,然后又趴下去了。
我试着跟她的妈妈沟通,她妈妈给我反应更是出乎意料之外,不管你说什么,她总是粗暴地回我一句:“我也管不了”。有一次,几位调皮的男生捉弄小敏,把她的书包弄坏了,第二天,小敏的妈妈不问青红皂白,拿着砖头冲进课室,大声嚷嚷:“谁这么可恶,敢欺负我家小敏,出来,看我怎么教训他。”吓得全班动也不敢动,自此,班上的同学再也不敢接近小敏,偶尔几个胆大、调皮的男生捉弄一下她,其他的同学就跟着哈哈大笑。
小敏的父母也慢慢地把重心放在弟弟身上,小敏继续趴着、睡着过日子,我也只能无可奈何,无所适从。就这样,两年过去了,小敏毕业了,进入了中学。不过,后来听说,她读了一年就没有再读了,在重视分数的中学,她更加被忽视了。
小敏是随班就读孩子的典型缩影,由于老师、家长、同伴都带上了有色眼镜,他们很难享受正常的同龄人的正常待遇。假如,上一年级时,小敏的家长能接纳小敏的特殊,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老师能加强技巧,巧妙地动员全班同学融入小敏的世界,也许小敏也能受到“同等待遇”,或许小敏后来的生活不至于这样吧。
三、带上有色眼镜,特殊身份“特殊待遇”
由于特殊儿童各方面的能力,理解、语言、生活等技能都相对比较低下,如果,按照普通学生的水平给予相对的教育,这样他们只会越来越吃力,无法跟上同伴的节奏,越来越格格不入,很快就被同伴抛下。这时,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家长、同伴带上有色眼镜,给予他们特殊的待遇。
小霖是我带过的一个孩子,虽然是男孩,但长得小小的。第一节语文课,为了了解孩子们的朗读情况,我要求全班同学端起书本,按照我的要求朗读一段文字。全班同学都激情昂扬,都想在我这个新老师面前一展自己的风采。可唯独小霖,端着书,面无表情,嘴巴一张一合,就不发出一点声音。当时的我生气极了,叫他站了起来,把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其他同学嘻嘻地笑着,我感到既生气又纳闷。下课后,我把小霖叫到走廊,细声询问:“小霖,为什么不开口读书呢?”“我……我……不会读”小霖含糊地回答道,用一副无辜的表情小心翼翼地看着我。“啊……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正在这时候,一个小聪明贴着我耳边悄悄地告诉我:“老师,他是傻子,什么都不会。”我顿时恍然大悟。
跟小霖的妈妈沟通后,我了解到,小霖出生后,很多方面都成长地特别慢,特别是语言能力,两岁时才会讲几个简单的词。由于家庭贫困,加之父亲因为忍受不住这一切悄然离去,母亲只能靠每天做一些散工维持生计。生活的压迫导致对孩子的教育也疏忽了,小霖的情况就越发严重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小霖特别乖巧,课间、放学总喜欢抢着扫地、捡捡地面的垃圾、纸屑,为此,我在班上大力地表扬了小霖的做法,并颁发了他“劳动之星”的奖状。小霖拿着奖状嘻嘻地笑了,笑得可开心了。
慢慢地,因为他为班级清洁的行为,班上的很多同学慢慢地愿意接近他,在生活上总是把他当小弟弟来照顾、哄他;学习上,我根据小霖的情况,给他另外布置适合他的作业,我也安排了几个乖巧的女孩子每天课间、放学教他读词语、课文,一个词语、一句话,一遍又一遍地领着他读,慢慢地培养他的语言能力。他的妈妈看到他的进步,也乐在心中。慢慢地,也愿意走进学校,走进课室,与孩子一起见证小霖的成长。
从特殊孩子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在茫茫的大森林里有一株又一株的岑天大树高耸挺拔、直入云霄,但森林里也有一些低矮、弯曲的小树,它们怎能与那些茁壮成长的大树媲美?这,就是更大范畴的特殊教育。特殊孩子需要老师、家长、同伴无私的爱去教育、包容、接纳,这样特殊孩子在随班就读中才能享受他们应有的“待遇”,迎来一个在老师、家长呵护下,与同伴快乐生活的“鸟语花香”春天。
参考文献
[1] 黄志成.全纳教育、全纳学校、全纳社会[J].中国特殊教育,2004(5):16-19.
[2] 七田怜,吕晓彤,高桥智.中国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现状和课题:北京小学的实地调查[N].中州大学学报,2008.6.
[3] 丁勇.全纳教育——当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内涵和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