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取舍,语文教学的必须——从《少年王冕》课例说开去

取舍,语文教学的必须——从《少年王冕》课例说开去

作 者:陆友松 (宝应县实验小学,江苏 扬州 225800)

课堂回放
李老师向我们呈现的是《少年王冕》第二课时教学。整个教学分成三大版块——第一版块读题回味,整体把握;第二版块学习课文,感受人物;第三版块资料延伸,文本拓展。
第一版块教学,李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学生回答后,李老师板书“放牛、学画”。接下来就围绕这两个词语展开教学。
第二版块,是全课的教学重点。结合教学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想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达成这样的核心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形象;一是学习景物描写与表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故事情节的作用。
第三版块教学,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的是王冕的诗文、画作、篆刻,以及这则故事的出处《儒林外史》。
议课现场
议课活动由新教育项目主持人诸老师主持。新教育的议课向来以批判见长,用诸老师的话说,它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成长,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魏老师:听完课,我想到了一句话,“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这是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的。原话是这样的,一堂有趣的课应该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从这一点上讲,我觉得李老师的课堂做得不够。
干老师:我同意魏老师的观点。李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冕》,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缺乏智力挑战,学生的发言拖腔拖调,可见他们早就读懂了,学生在应付老师。特别是教学“王冕学画”这一部分,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作用是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因为有了这样的缺失,李老师对文本中环境描写的教学就无法对学生形成智力上的挑战,甚至就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也未能凸显出来。
诸老师:恰恰相反,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是有价值的。上课前,学生对王冕性格的把握是模模糊糊的,或者只是少数学生准确把握了。通过教学,让学生对王冕的性格有了清晰的把握,并培养了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同时让全班同学达成共识。
……
观课碎思
综观议课老师的观点,干老师等主张教学中的智力挑战,追求语文教学的深度;诸老师等认为师生细读文本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学核心目标达成的重要凭借,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细读文本的重要能力,更注重了语文教学中的“务本求实”。
孰是孰非?似乎都有道理。语文课堂缺少了思考的智力,又何谈学生心灵与精神上的生长;教学中丢失了文本的细读体悟,又哪里来人物形象的把握和提升。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在引领学生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智力的挑战呢?合二为一,或者相互渗透。
再回到李老师的课堂——从开讲到下课,从提问到交流,老师的问题不断,老师的引导不断,老师想方设法在每个环节上下足气力。但从教学实际效果看,难免有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之嫌疑。试想一下,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又要揣摩人物语言,又要分析人物形象?又要学习景物描写,又要凸显人物性格?能不累吗?上课者累,听课者累,学生更累。
所以,语文课堂必须学会取舍!必须清清楚楚地明白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教学内容中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如果一味地坚持“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味地用定势的框架来统一整个教学,我们就更难看清语文教学的“庐山真面目”。
那么,一堂语文课究竟取什么,舍什么?还是以李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冕》为例。
第一,教学内容的取舍。
《少年王冕》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篇写人的叙事性作品。整篇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从王冕的辍学放牛到刻苦学画,从他半真半假的“闷得慌”到三四个月的坚持不懈,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懂事孝顺、刻苦勤奋。
但就这一篇课文而言,“辍学放牛”与“刻苦学画”这两个部分是有着主次而分的。研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渗透着少年王冕的懂事孝顺,即便学画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应着力于少年王冕的懂事孝顺,着力于他“辍学放牛”这一部分文字的阅读、揣摩。而对于文章中景色描写的感悟和品味,则是明显地画蛇添足。
第二,教学策略的取舍。
教学策略的取舍不仅仅在于教者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更在于教材本身所承载的相关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少年王冕》是编排在小学高年段的一篇叙事性文章,对于叙事性作品,课标里有这样一段话——“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依照这样的标准,《少年王冕》的教学应当注重“细读文本”,应当在师生有效的对话与交流中加深文中“场景、人物、细节”的印象,并有所感受。
另外,就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而言,课标中还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们注意到,《少年王冕》一文中的“景色描写”部分正是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有力抓手。这时候的教学我们就可以变“细读文本”为“智力挑战”。让学生围绕着“文章写的是少年王冕,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景色呢?”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探讨,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把小说中景色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以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和盘托出。学生自然铭记心中。
第三,教学价值的取舍。
什么是教学价值,教学价值的具体呈现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这里说的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价值。关于前者,苏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课程中“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七个方面。而课堂的教学价值重在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方法、途径。比如怎么识字,如何把字写好,怎么读书,如何把书读透?
如果能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课堂教学,去精心准备课堂的教学案,相信我们的老师会轻松、漂亮起来。至于一部分老师所追求的深度教学,我的理解是——只需要让孩子尝到一点点滋味,不必操之过急,囫囵吞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