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评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在现代有着较大的分歧,评价指标也是五花八门。但不论如何评价,我个人认为,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它的一个硬性指标应当是看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在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学生有没有获得相应的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提问;多媒体;实效性;能力提升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的前提是必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如何评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在现代有着较大的分歧,评价指标也是五花八门。但不论如何评价,我个人认为,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它的一个硬性指标应当是看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在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学生有没有获得相应的能力的发展。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出台。此框架已出台之后,便成为中国教育发展所应遵循的框架体式。它明确提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所有学生应当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由此可见,现代中国教育十分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把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作为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建构来优化教育改革的质量。
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再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的标准就不能只盯着老师,把老师看作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进行研究和探讨,评价的对象也并不是单纯的指老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态度认不认真,或者是否运用了运用了合作探究的范式或者别的某种教学模式,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没有获得相应的能力的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收获,那么即使老师教得很辛苦,这堂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无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 由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即教学的中心要放到学生身上,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学到了多少,学生学会了多少?学生能够运用多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教学环节,教学点的把控,甚至于教学模具,辅助工具的运用,都要围绕是否能够让学生学会知识,运用知识上来。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课堂提问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的有效性。应在备课时精心揣摩,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第一,要做到数量适中,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第二,要注意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让他们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地步,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多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广大的课堂上,在公开课,示范课,或各种各类展示课上,几乎毫无例外的运用多媒体,甚至于有些则是纯粹的为了运用而运用。
多媒体固然有直观、形象、生动的优点,但是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其缺点和不足也逐步暴露出来。比如说,直观的视觉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用录音代替范读,用录像代替讲解,用投影替代板书,预设的投影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序化,这些都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些都是我们要认识到的问题,多媒体固然有它的优势,但是在具体的课堂中,它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确的问题。
近些年来,各级各类的教育部门举办各种各样的教学培训、教学大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展示课,汇报课,示范课,竞赛课。许多的课堂,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问问答答,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学生的情绪高涨,但是课堂表演痕迹太重,明显矫揉造作,“假”的很。多数是新瓶装老酒,在问题分析上思维僵化,繁琐分析,套路依旧,架空文本,在表层热闹的背后,学生并未真正学到什么东西,更没有得到相应的能力的获得与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当一树繁花落尽,只剩下虚无的时候,还能够说它是成功有效的课堂吗?
课堂教学的本身是一项非常复杂多样的活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亦不能急功近利。它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不应拘囿于一种或某几种流行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风格是多样的,这与教材内容有关,与教师个性有关,也与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有关,与诸多方面都有关系。上课不是表演。上课是传授与接收,或引导和吸收的过程,讲实效才是最主要的。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切从学生出发,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怀着一颗爱心、一份激情走进课堂,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思考中汲取智慧,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优异的成绩中得到自信。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既解决了问题,丰富了知识,又训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的目的,学生确有收获。这样的课堂才是一堂好课,才是一节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