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在小学第一线的数学老师。每次到期末复习时总有很多感触:历年来学生对复习课的积极性总是不高。那么学生为何会厌烦复习课呢?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呢?如何能使学生将每一章的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学会融会贯通,全面提升。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浅尝的见解。
一、分析原因
1.学生厌烦“题海战术”“满堂灌”
我们传统的复习课教学侧重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题海战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多见见各类题型。学生的大脑成了装满复习题的容器。久而久之,学生开始厌烦复习课,厌烦作业。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数学与创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这样,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感觉到,数学的呆板。一直都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却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甚至是畏而远之。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失败。因此,我觉得复习课也应该将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其中,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得出结果,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看法。
二、章节复习,以点成面
总结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复习题应先梳理章节中的数学概念、公式及性质(由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做题时所需的知识点就比较连贯,可增加学生的复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最主要的是可以将整个章节的知识点全面复习,实现厚薄的转化。学生不会死记硬背,而是有理解的去回忆。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然后派代表发表小组意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于全部都回答正确的小组应及时的予以表扬和鼓励。
三、习题归类,知识系统化
做题时首先让学生判断这种题型是属于我们所学的哪种类型,那么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呢?回忆原来所学习的各类题型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同样的可以叫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来讲解他所写的思路,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老师重视的心理,也让学生不怕畏惧的表达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其他学生可以在下面认真听,听完后也可以上来发表自己不同的思路或做法,这样就可以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作此类习题的思路和步骤。
四、注重一题多种情况的考虑,让学生全面提升
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这是一种最自然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才可以灵活应用。这就决定了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众所周知,“内容多,时间少”是复习中存在的一大难题,那么,如果教师再“垄断”复习课堂,势必造成学生练习仓促,难以查缺补漏、质疑提升,课末总结往往又是教师简短代替而过,课后学生还要在题海中沉浮。因此,复习时不必再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河”,而应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学会“过河”。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来设计练习,通过典型题目的讲与练,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创造性。例如,在一节四年级“复习混合运算和运算律”的课上,教师让学生自己出题、计算或考考同桌,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运算律(如用文字、用数字或用字母),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数学练习没有一定的容量,就达不到一定的“度”;但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就会令学生产生排斥或厌恶心理。可见复习中更要把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精讲多练才能有效提升。在训练形式上要活,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复习课习题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并且能够充分说明问题的典型的习题。能够突出重点,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转变出来,学得灵活、扎实。让复习课的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