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科目担负着学生确立优秀人格的方向、完成道德认识、建立人格魅力的重要责任。在新媒体时代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观念,将新媒体有机融合到教学工作中,以提高思想品德质量,保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对基于新媒体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品德;社会教学
当前,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为基础,应用电脑、手机等向用户提供信息传播服务的新媒体技术得到了有效发展。基于这种发展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发生了新的变化,教育难度日渐增大。因此,教学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影响,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更新,以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品德教育,进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一、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结合的有效性
1.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媒体手段在品德教学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教师借助音乐、录像视频方式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上的内容变成生活中实际的事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就是将理论用事实表达出来,将课本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将课本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使学生更易了解。比如:教师在教学《伸出我们的手》这一章节时,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社会上存在多类弱势群体,感受他们生活的艰辛;指导学生将心比心,对弱势群体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要表达对他们的尊重,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弱势群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残疾人视频,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在此基础上,再告诉学生应该尊重残疾人,在生活中应该尽能力帮助残疾人,比如主动为残疾人让座。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教学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这个年龄段,他们还属于好动、爱玩的年龄段,需要采取有效且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学习。教师可以通过PPT 创设情境,再让学生思考,假设生活中缺少一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让学生自由思考并发表看法。有学生说,如果没有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那我们生病就没地方看医生了;有学生说,如果没有警察,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发生更多交通事故,人们的出行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学生说,如果没有清洁工叔叔阿姨,我们的生活环境肯定会变得臭气熏天。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以及情感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新媒体促进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性
为促进小学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展,教师必须对培养目标予以完善、增强教育针对性、不断完善教育平台、有效完善监督机制,我将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完善培养目标。总的来说,小学品德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二,教师应对学生心智予以培养;第三,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成为一个健康的人。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素质,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2.增强教育针对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针对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将新媒体应用到品德教学工作中,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的心理需求与心理状态,对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其广泛关注的话题进行收集,正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这样,不但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教育有效性得到提升,而且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完善教育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品德教育更具灵活性,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这一优势,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课堂中,能充分摆脱传统教学的滞后性,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首先,对新媒体平台进行设立,加强交流,教师可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对热点话题进行发布,并引导学生相互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其次,更新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例如:充分使用班班通,人机交互网络等,使品德教育内容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实现隐性引导,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传播环境中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与道德素质。
4.完善监督机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极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增大教育工作的难度。这就需要加强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内容等方面的监督,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但这单一地依靠学生力量难以实现,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通力合作。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与交流,将各方力量调动起来,共同对信息的传播进行监督与管理。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环境进行优化,使学生接受、获取到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工作难度日渐增大,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应用新媒体对品德教育内容进行整合,促使教育模式不断更新和完善,最终使得学生心智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惠芳. 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10.
[2] 陈孙义. 试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7)9.
[3] 潘茂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2012(09):31.
[4]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2)10.
[5] 程振禄. 对小学品德课程实施现状的思考[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3):30 - 32.
[6] 廖长安. 借助多媒体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教学的实效性[J]. 亚太教育,2015(18):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