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开启新理念之门 迈进创新殿堂

开启新理念之门 迈进创新殿堂

作 者:肖伟


——谈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美”的途径
 

(浙江省瑞安市上望一中   325200)  

[摘  要]美术教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断地研究和改革。美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活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学特别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力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促进和滋润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字] 美术教学   激发  “创造美”

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教育总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用一种格式去评价所有的事,并且认为标准是不能被改变的,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框架中,他们的想法、创意都无法释放。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美术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开放,“开放”使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以及与此理念相配套的教学方式。这也要求我们要抛弃传统教育中以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法则,要学生自己去寻找适合各自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美”。
“创造美”是指在美术创作中能把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体现创造性,将自己的情感、想法在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美”的途径。
一、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意才能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美”
1972年,UNESCO在《学会生存》中向全球推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自主、思维、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把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教学转向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进步的“双边活动”。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好的教学应该是在问题中不断启发学生的想象、感受、判断等意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今天敢于质疑、敢于判断,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创造、善于超越。
例如:在《用纸造型》课中,可以纸造型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千姿百态的纸艺世界。(拿出实物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你知道下面这些问题吗?
[1]这些纸是怎么立起来的?
[2]你能说说立体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3]看到桌上有一些纸,你能让它变得有立体感,可以用什么办法?想动手试一试吗?
通过让学生讨论和探究这些问题,摸索出立体构成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纸造型中形式美的法则。并运用色彩、比例、构图、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大胆的创意设计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光彩。
   


         
   学生作品(一)                              学生作品(二)
  二、通过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美”
美国学者波依尔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的中心使命是使所有儿童都直接受优秀教育的权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把学生从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里解放出来,进而能够快乐的、有个性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学习美术。只有当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即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主动参与课堂中,才能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创作作品。
《卡通天地》教学过程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投学生所好,以录像、故事、语言交流、表演、绘画造型等综合性的活动设计,以趣味化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教学中,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与生同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和心灵、行为的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相互交流,拓展对卡通形象的了解,在游戏与造型活动中获得多种能力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意。
                           
            


       学生作品(三)                           学生作品(四)
三、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美”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究,并表现心驰神往的状态。
在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著名的画家凡·高也是对艺术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才有冲动去思考、创作,才会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里特点去引导,创设最佳的学习情景,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潜能就能得到较好的开发。
如:在上《美丽的西湖》时,为了使学生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用多媒体带同学们“游览”了"西湖旧、新十景"。西湖这种淡雅.雨雾.朦胧的自然景象,介绍水彩画就特别适合表现,紧接着特别引出当今社会最大关注的环保问题。让学生在进入水彩画的学习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最后让学生写生学校周围的秀丽景色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通过这些学习,学生思路活跃,大胆创意,构图新颖。
四、通过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创造美”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是躯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愉悦都不如此。遵循愉悦原则进行美术教学,一方面可使师生都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都获得美感满足,都感到意趣盎然;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依托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美术活动。
轻松的学习环境、愉快的学习氛围,自由的创作空间,有趣多变的学习场所,才能使学生的才智、灵气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激发。
在赵紫峰《美术教学随机》中的花儿朵朵这个案例,他通过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大自然中的花朵,让学生表演花儿的成长是怎样成长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最后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花儿朵朵”图。
五、通过知识的综合来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美”
1999年,英国重新修订的《国家美术与设计课程》中指出,中学阶段要求学生主动收集、研究来自不同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图像与人工制品,利用这些信息来发展他们的思想。
2000年,新西兰颁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把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等艺术学科,同语文、数学、科学、技术以及体育等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的。将各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技术操作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贯通,这样既可以减少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重复,又可以克服学科之间的隔绝,缺少沟通的弊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识的综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年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齐白石巧用神思,几天后一挥而就:抹出远山映衬山涧,乱石中泻出急流,6只小蝌蚪在激流中晃着尾巴顺流而下。奇妙的构思让人们似乎从没有青蛙的画面上听到青蛙声,偶在这咫尺空间看到了十里之外的山高、草盛、水清、树荣。
在《诗情画意》这课中,我引导学生以“诗情画意”为题,为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古诗词以及成语配插图,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高涨,思路活跃,大胆创意,构图新颖。
在《手绘学习笔记》这课中,我利用听音乐画线条来引出课题。学生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绘制出来的线条都在随音乐起舞。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我们的教学可以尝试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学生的兴趣,以及美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思考,寻求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现欲望和表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尽兴表达。使学生养成主动的、持久的、个性的创新性思维习惯,能够不断地指导、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方法。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教学需不断地改革,学生的学习是他们运用已有的表现能力和新知识的互动,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的过程,美术教师的教学更要关注和爱护的是伴随学生获得技巧同时产生的探究、创新的意识,以及用技巧表达怎样的想法,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将来发展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全国美术教育新课程优秀论文集[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3.基础展望[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