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质教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中学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初中学生处于人格、思想上的成长时期,可塑性很强,但也容易被外界的不良习气所影响,因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与管理工作当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德育教育渗入其中以求完善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初中;学生管理;德育引导
1、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问题
1.1 德育教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
当前德育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较为乏力,在教育中,是以班级作为主体,具体教育目标也是统一固定的,虽然适应班级德育教育,但是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体道德需求。分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进行的,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样的情况下,还是采取统一的教育目标,这就会使得德育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对于道德个体,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是乏力的。另外,在设计德育教育目标时非常抽象,目标和生活实际出现脱轨的情况。德育本质就是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但是在德育实践中,实际情况却是因为目标价值取向过高,非常抽象,远离生活实际,没有贴近学生的思想基础,没有将实践性和理想性进行有机结合,德育中没有体验及实验,脱离了德育教育的本质,这就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要求及个性丰富及发展不相符,偏离了德育目标。
1.2 德育教育方法过于单向、没有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育方法对教育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就需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德育教育方法就是将社会道德的规范标准、要求及理想转变成学生的准则、需要、信念,进而去支配学生方行为,让他们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新时期初中学生管理中教师如何进行德育引导
2.1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如果不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培养出的学生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就缺乏灵感,也不敢创新。社会倡导新型师生关系,即相互尊重、理解、民主、平等、和谐,师生之间不仅停留在这一关系上,教师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学生的朋友,这就体现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2.2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沟通、交流是加深理解、增进情感的重要方式。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日常生活,可以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的困扰,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所以,针对心理变化较大的初中生,不能仅仅使用平时观察的方式了解学生,需要加深对学生日常的渗透,利用课下谈心的形式增进师生情感,全方面的了解学生,然后综合各方面因素,及时处理问题,确保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另外,处理问题时不可以只是一顿说教,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学生和教师倾诉是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帮助,所以,此时教师只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解答和理解即可,这样可以在获得学生信任的同时,有效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3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一个教育主要场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这一德育途径。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除了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课文意境之外,还需要重视挖掘课文的德育教育内容及素材,用先进事迹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勇敢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再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培养他们的顽强毅力,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具有拼搏的勇气及信心,能够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以及道德品质,通过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设计,有效渗透德育内容,比如通过体育竞赛,可以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只要肯努力就会成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教师除了教书之外,还要将德育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德育教育效果,让其可以充分发挥出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4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三者之间是不容分割的。只有三者结合起来,针对问题进行会诊,教育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2.4.1 优化家庭教育,夯实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培养孩子朴实,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教育内容要丰富,本人则要以身作则。
2.4.2 要努力挖掘校外德育基地的德育教育功能
学校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成立由所在社区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联合多个部门参与学生管理,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德育的社会化。学校要努力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实际建立多个德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2.4.3 开展家校互动、社校互动、家社互动等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走入社会,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社会群体关爱,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结语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为了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自身素养,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初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光宝.试谈如何做好中学学校德育教育[J].学周刊. 2016(08)
[2]张颖.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8):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