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居民诉求下城市邻避设施选址评估与对策研究——以南昌麦园垃圾处理场为例

居民诉求下城市邻避设施选址评估与对策研究——以南昌麦园垃圾处理场为例

作 者:殷家琳 李楠 杨梦雅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殷家琳   李楠   杨梦雅

2018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以南昌麦庐垃圾焚烧厂为例分析邻避设施的选址因素及环境污染解决方案
项目编号:201810421108

摘   要:国力强盛带来了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中心转移扩大造成的负面效应。邻避冲突日益严重、邻避运动此起彼伏,邻避设施难以落脚成为各大城市的通病。本文以南昌麦庐园垃圾处理场为例,深入分析了邻避问题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邻避设施 ;污染性市政基础设施;居民诉求;选址因素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范围逐渐扩大,原本城市规划的限制和防护距离不断被突破,以前远离繁华的邻避设施也被新建的民用建筑与商业设施所包围,时空变化和人口集中给新兴区域带来经济创收的同时也带去新的挑战。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存在一方面有助于解决日益紧迫的垃圾处理等社会问题,但另一方面,却又因其现实或潜在的污染而在选址过程中饱受公众的质疑和反对,甚至引发公众抗争的一系列“邻避”冲突。
“邻避”现象是现代化和都市化加速发展的伴生物。1980年“邻避”一词首次出现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中,用以描述美国人对化工垃圾的排斥和反抗。后来媒体和学界将其概括到现代化进程中,即社会必需的公共设施遭到选址社区排斥甚至引起群体抗议的现象,对应英文短语“NIMBY”(音译为“邻避”),也就是“别在我的后院中”(Not in my backyard)的缩写。与之相关的设施即为邻避设施,抗议活动则为邻避运动。民众深知这些具有负外部效应的公共设施不可或缺,但仍持有“欢迎建设,但请离我家远一点”的个人主义思想。
近年来,邻避运动伴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逐渐成为我国热议话题。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公民更有知识的力量和便捷的途径抵制邻避设施的建设。PX项目相继搁浅,高铁线路在反对声中被迫改线,垃圾场在舆论压力下夭折停建,邻避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总是在不绝于耳的骂声中不了了之。邻避设施的重要性和居民意见的双重压力不断给政府和相关部门带来新的挑战,公共设施不可少,居民意见必须听,建在何处便成为了解决邻避冲突的突破点。
二、实例分析
邻避现象早已成为各大城市建设的通病,素有“天下英雄”南昌自然也无法避免。创建于1992年的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美丽的赣江之滨,与繁华的老城区仅一江之隔,与南昌市新的行政中心连成一体。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政策的大力支持使经开区快速发展,然而问题也随即产生。以前位置偏远的麦庐园垃圾场处于如今的人口密集区域,周边商业楼盘林立,企事业单位众多,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各大院校聚集。据统计经开区全区常住人口27万,大学生12万,毒气环绕,恶臭盈天的环境让周围居民和学子苦不堪言。每当夜幕降临,忙碌的一天结束,本应美好的休息时光被空气中刺鼻的恶臭搅扰,门窗紧闭,行人紧捂口鼻加快步伐的现象已成经开区的常态。可是此种掩耳盗铃的方法只是对个人心理的慰藉,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民主意识和知识的传播给了人们反抗的力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反映的渠道,原本被动的市民们纷纷抗议,为几十万人口的健康与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发声。
2017年11月,垃圾场污染问题有了新进展,南昌市城乡规划局宣布将对原麦园垃圾填埋厂进行技术改造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时公示了《南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选址报告》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解决对策并非更换选址而是改为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一消息再次引发群起抗议:垃圾场本就处于城市上风向地,焚烧的空气污染将更为严重。然而,民怨重重的背后,不是选址的欠缺考量,而是一场居民与政府的信任危机。
实际上,此次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康恒环境自主生产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炉排炉(SUS-VR﹒HZ)和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ACC),垃圾从进厂到焚烧发电全过程由计算机智能控制,实现垃圾的洁净、高效、无害化焚烧和资源化利用。此外,将设立专门的检测实验室,对各项指标进行实时把控,后期也将严格执行对各种污染物、排放物、危险废弃物的管控标准。作为“国控”污染源,麦园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后各级环保部门均会实行实时在线监测,一发现污染物指标异常可立即进行处理。同时,麦园垃圾焚烧厂还会受到第三方环保监测企业的定期监督。麦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后,原麦园垃圾填埋场有望彻底停用,并实施封场整治,臭气污染问题将彻底得到根治。并非政府不作为,而是民众不了解,如此引发的多重误会着实引发邻避事件如何得到民心的深思。
三、选址评估
邻避设施作为城市污染性市政基础设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独特角色。人们深知基础设施对生活的重要作用,却因区域环境污染和健康等利益损失望而却步,在群起抵制的过程中也忽视了对邻避设施选址原因的深入了解。时代的发展包括科技与思想的多维成熟,大多数污染设施在选址过程中都经由漫长与精细的考量才确定了最终的实施方案。下面结合上例深入分析选址的影响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邻避设施的规划设置一般以“最小抗争区域”为基本准则,“最小抗争区域”的特定地点包括经济、地理、文化或其他因素的非中心区域。总的来说,“邻避设施的选择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社会地位,区域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一般建设在此类因素的弱势地区。上例中,在当时地价低、资源多、综合成本少、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经开麦庐园地区自然成为垃圾场选址的不二之选。
2.区域配套设施的完善性。正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总是形影不离一般,邻避设施的建设也存在着集聚效应。现有的麦庐园垃圾填埋场区内配套设施齐全,包括: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沼气发电设施、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能与垃圾焚烧发电厂形成协同效应,提升场区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共同维护并恢复场区生态环境。各设施之间充分满足设施的工艺衔接和物料能源的循环,最终实现废物资源化处理、物资回收再利用的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在此方面具备改造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条件。
3.经济补偿可行性。邻避运动的原因之一是“邻避设施”对周围居民利益的伤害,而经济补偿作为一种可行手段充分运用于对当地居民情绪的安抚中,从而使居民能够积极主动地接收具有邻避性质的公共设施建设。但在上例中,在经开区学习、工作的流动人口数量较大,此类人群的追求也并非是一时补贴,而是生处环境的舒适,对此类数量庞大且固定性弱的人群进行经济补偿存在难度。
4.民众的参与程度。邻避冲突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相关部门也深知地方民众对待此类问题的消极举措,因此常常小范围的采取决策,规划完成后在对外公布。这就是因为民主氛围下,居民的意见对决策的影响不可忽视。经开区居民的呼声被政府倾听后,相关部门便采纳意见努力协调着邻避冲突。
5.相关文件的符合与否。位置合适,条件优越,民声民意以外,一般为政府直接或间接拥有的城市污染性市政基础设施定会考量政府政策的支持度。麦园垃圾厂一例中,其选址符合《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南昌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2011-2020)》《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同时,被专家认可成为了实现南昌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重要民生工程。
四、结论与建议
为何邻避设施接二连三、屡屡陷入“一建就反对,一反对就叫停”的困境?邻避冲突如何解决顺应民心?邻避设施建设如何达到“地利人和”?无数事件既是发展之痛,也是查漏补缺的进步之阶。
从居民角度来讲,不作跟风“键盘侠”。信息爆炸时代往往使民众无从分辨内容的真真假假。比如说人们关心的二噁英对环境和身体健康的危害,但“二噁英有害论”本身是一个没有论据的伪结论。许多邻避群体事件打着这面旗帜是莫须有的。媒体妖魔化误导、流言的泛滥与信息围墙的矛盾让不少人丧失了自己判断。因此,作为群众,要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懂得明辨是非。我们应在正确反映问题的基础上相信政府的力量,不应盲目跟风给政府施压。
从企业角度来讲,打铁还需自身硬。邻避设施大多为政府直接或间接拥有,由企业承包建设及运营。项目质量和过程造假是造成政府、企业与公众信任坍塌的重要原因。民众的闹,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反思很多项目,从前期方案研究到立项到土地规划、环评,以及最后建设运营,不断曝出飞灰处理不当、烟气排放不达标、渗滤液外漏等各种问题。解决邻避冲突,还需要用过硬、达标的标杆项目说话,企业应该脚踏实地地提高管理水平,说到做到,而不是一窝蜂地跟风宣传“高标准”。从业者积极提高科技水平,自己有了自信才能有底气的说服百姓邻避设施是利国利民的好建设。
从政府角度来说,正视问题,对症下药。邻避冲突大多是由健康恐惧与利益损失而引发的一场信任危机。但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邻避运动的诉求也不同,不能大而化之地采用统一对策,应当了解清楚后对症下药。大体来说,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完善经济补偿,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依靠健全的法制来规定补偿标准,若造成损害,怎么赔,赔多少都应该有理可循有据可依。
(2)提高监管的水平,为邻避设施运营上“紧箍咒”。地方政府应定期开展邻避设施选址区域环境影响评估,通过贴近老百姓的数据来论证项目无害化。
(3)信息公开,建立与公民的信任。政府要敢于曝光,积极处置不合规企业,邻避设施建设全过程应开放决策,做到运行全链条公开信息和公众全方位参与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4)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积极对民众进行科普教育。为公众普及知识,让群众充分了解邻避设施选址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设立“公众开放日”,定期组织当地居民参观邻避设施,安排居民参与日常的监管,消除居民疑虑。并实施睦邻友好建设方案以回馈周边居民,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的同时安抚居民情绪。
邻避冲突在当今社会的日益明显,也印证了国家发展的迅速。邻避设施的选址虽困难重重,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政府的听取民意、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与公信力。居民增强信任,企业夯实能力,加上政府的积极作为,定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给居民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刘强. 垃圾焚烧产业中邻避效应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政策[D].浙江财经大学,2017.
[2]鄢德奎,陈德敏.邻避运动的生成原因及治理范式重构——基于重庆市邻避运动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16(02):81-88+103.
[3]高军波,乔伟峰,刘彦随,陈昆仑.超越困境:转型期中国城市邻避设施供给模式重构——基于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反思[J].中国软科学,2016(01):98-108.
[4]王立剑.城市邻避冲突的理论解释及其治理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03):44-50.
[5]郑卫.我国邻避设施规划公众参与困境研究——以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3,37(08):66-71,78.
[6]邬扬.城市污染性市政基础设施选址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2013(11):60-61.
[7]张向和. 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
[8]徐会珂.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适宜性区划分析[D].青岛大学,2007.
[9]乔艳洁,曹婷,唐华.从公共政策角度探析邻避效应[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93-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