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作文需要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

作文需要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

作 者:林肖慧

(江西省上饶市实验中学   334000)

作文教学的“假、大、空”的根源问题在于学生基础能力的缺失,没有观察、阅读,怎么有素材?没有素材,怎么能有话可写?只有想方设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丰满写作的源泉,学生才能下笔如有神。所谓的各种模式技巧其实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没有“锦”,又何来的“花”呢?
(一)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起跑线。鲁迅先生说过:“写作时第一需要观察。”观察能力是指学生借助感觉器官感知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并觉察事物特征的能力。在作文的能力结构中,有了观察能力,就有了作文的心理准备,就有了写作的前提和条件,反之,就失去了写作能力的基础。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使学生能够通过作文把客观世界的某一点真实面貌本质地反映出来,就必须给学生洞察世界的眼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没观察或不会观察,眼前的一切将会是模糊的一片,散乱的一堆,甚至会熟视无睹。从佛罗基奥指导达·芬奇画蛋,福楼拜教导莫泊桑观察街市来往车马有什么细微差别的故事中,我们不难体会观察能力对他们艺术造诣的深刻影响。试想,白居易如果没有经过对荔枝外壳的颜色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仔细观察就写不出《荔枝图序》;朱自清如果没有月下观看荷塘美景,就写不出《荷塘月色》这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周期性较强,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广积博蓄,厚积薄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给阅读方法,用好教材这本范本;教师还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刊杂志,范读一些美文华章;要求学生床头桌前,常备一些可读的东西,闲暇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并做到持之以恒。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制高点。缺乏想象力,就如同失去了作文的动力装置,即使勉强写出文章,也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苍白无力,面目可憎。人们常把想象比作文学的翅膀。有了想象,就会像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象可以将日常观察、广泛阅读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改变思维方向,达到“听唱新翻杨柳枝”的境界。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的实在因素”,它“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想象也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前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学生正处在青春萌动时期,喜欢幻想,老师应当因势利导,积极调整学生的心理指向,设法让他们的想象力在作文中鲜活起来、迸发出来。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作文成功的一块蓝宝石。有了创造精神,学生就会不断发现新信息,提出新见解,写出新形象;没有创造精神,写出文章来常常是构思雷同,千篇一律,缺乏富有特色的文字和创造思维的闪光。创造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精神,激励学生寻觅不曾发现的新天地,从熟视无睹的日常琐事中抓住一点或几点闪光的东西,开启眼界,涌动文思,笔下流出清新的活水。比如发散思维中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创造能力,其意义在于强化独立思考,求新求变,改变思维方向,构筑一片新天地,像作文《就是要“班门弄斧”》《也谈“愚公移山”》《知足者未必常乐》等就是典型例子。
中学生作文能力能否优化,有赖于观察、阅读、想象、创造、表达以及从属能力等作文结构能力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正如“木桶理论”所揭示的,构成木桶的哪一块木板都不可或缺,也不可太短,否则,必然影响木桶的容载总量。这些能力结构因素统筹兼顾,同时培养和训练,作文能力的后劲才足,作文的能力目标才可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