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开展与深入,初中数学的教学从之前的知识性教学转变成为对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想像力、灵活性思维以及深刻性思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使学生的成长满足时代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数学教学;初中生;数学思维;培养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现下初中数学的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较为明显的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教学主体的地位交给学生,改变过去“教师即权威”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当正确的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而教师也应当正确的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粗暴的直接告诉学生最后的答案是什么。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新意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
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学生在了解证明全等三角形的各项条件之后,提出为什么没有“角角角”的证明方法,教师可以选择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不一的角度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以图形为引子引导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为什么不存在“角角角”的证明条件。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数学除了严谨的科学精神之外,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去完成数学的学习。教师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教师应当注意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应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还需要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数学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对于学生数学想象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几何证明、运算题或是函数题时更好地构建相关图形,使具体的图形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需要解答的问题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后续的解答。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在启发想象力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学生提问教师“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恒定的一百八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将三角形画在纸上剪下来之后完成三个角的拼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如图1所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想象力。
图1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时,应当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按照所学内容按部就班的完成,应当注意在学习过程中,灵活的应用学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利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培养思维灵活性的同时,有利于自身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更好地面对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如在完成“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一百八十度”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的画一个三角形,并通过不同的辅助线的添加方式来进行解答,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如图3、4、5、6所示,是四种不同的证明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为一百八十度的方法)
图2
图4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抽象性是数学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即使是初中数学,其抽象性也比其他的学科来的更多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是需要依靠逻辑的证明来完成数学概念与结论的推导的。因此,在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想象力,提高初中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时,还应当主张培养、训练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逻辑思维能力应用于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表现出的即是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展自身的思维深度,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整体性的思维看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培养自身间距步骤与规律的良好思维方式。初中时期的学生受到其认知水平与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思维不缜密不严谨的情况,教师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应用所学到的定义与公式,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思路,保证整个解题的过程逻辑严密,思维严谨。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由于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自身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能更好的完成课堂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轻松的理解与掌握教师所讲述的教学内容,改善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建华. 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7(35):47.
[2]王明涛.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学周刊,2015(28):87.
[3]汪爱兰.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J]. 学周刊,2017(2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