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中俄诗歌声乐作品中歌词抒情性比较研究——以马克西姆·博格丹诺维奇《飞奔》与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例

中俄诗歌声乐作品中歌词抒情性比较研究——以马克西姆·博格丹诺维奇《飞奔》与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例

作 者:袁富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4)

本文系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新时期我国声乐表演理论研究——基于与俄罗斯研究的比较》(项目编号:YG201507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以白俄罗斯杰出诗人马克西姆·博格丹诺维奇的《飞奔》与中国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两首爱国主义音乐诗歌声乐作品作比较分析,通过对诗歌作品的抒情性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博格丹诺维奇与艾青两人的诗歌所表达的价值观、民族文化特征和爱国主义思想定位具备一定的普遍性,虽在作品情感传递方式上存在微妙差别,但在内涵的传达上,演唱是诗歌作品情感表达的最佳艺术表现形式。
关键词:诗歌声乐作品;抒情性;“飞奔”与“我爱这土地”;比较

正文
在中国和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我国建国初期,中俄文化交融颇深,前苏联音乐作品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形成了阶段性的文化符号和年代烙印。在中俄众多的音乐作品中,诗歌音乐作品更是代表着较高的艺术性。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音乐不仅对中俄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中俄诗歌的抒情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中俄两国有关学者在诗、词、曲的学术会议上也常常提出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这一论题。
21世纪初,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与学术期刊《文艺研究》的研究人员在北京共同举办的“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就中国诗歌的音乐本质问题进行了理论研讨。之后也包括对中国文学音乐本质问题的理论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与音乐关系、从诗乐关系角度结合中国文学史、音乐史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专家们打破学科界限,把中国诗歌与音乐艺术结合起来研究其抒情性,把握住了中国文学与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开拓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方向。
由此可见,在对中俄文学研究均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不能再忽视或简单地描述这一文化现象,而应该从艺术本质方面对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进行透彻的理论思考,从而更深度的认识、研究中俄诗歌的抒情性、内在艺术规律。
中俄两国对音乐文学的抒情性理论研究近年来均发展得十分迅速,音乐文学和音乐美学早已渗透在音乐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其中声乐美学既是音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音乐美学研究的深化。而词章的语言美,即歌词或唱词的诗化语言美,正是构成声乐艺术美的抒情性基础。知名学者余笃刚先生认为“因为声乐美的创造,是以它对语言的美化程度及其感染力来体现它的艺术魅力的,它的整个创造过程,无论是词的撰写,曲的谱就,歌的唱成,始终贯穿着语言因素的作用”。[1]
虽然中俄两国的诗歌和音乐都早以用文字构筑了各自发展历史的辉煌,但对于深处其中的歌词研究却还是显得非常不够。歌词艺术理论的薄弱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都是业内共知的事实。当代歌词大家乔羽先生早在 1993年就发出了呼唤歌词理论研究的呼声:“作为歌曲艺术基础的歌词,在理论建设上应该说至今是一片空白”。之后我国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除上面提到的学术会议外,如近年出版的《歌词创作美学》(许自强)、《中国当代歌词史》(晨枫)、《香港流行歌词研究》(陈清侨)等专著。
音乐和诗歌作品抒情性不受时间的限制,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失去其现实意义,相反,音乐和诗歌作品互为载体后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且极大的丰富了其情感表达。当然,每个时代的表演者都会将作品以前未表现出来的意义和艺术性诠释出来,这对后辈来说是一笔不断传承的财富。因此,在中俄诗歌文学与音乐、音乐文学等交相呼应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审视诗歌声乐作品的艺术性、独特性、音乐性,探索出歌词抒情性独有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某些规律和学术价值,因为不论何种艺术表达形式和风格,最终都是人类情感的表达,这种抒情性有欢乐的宣泄、有悲伤的流露、有平静的述说、但就诗歌谱曲改为声乐作品后,演唱无疑是诗歌作品情感表达的最佳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以白俄罗斯马克西姆·博格丹诺维奇《飞奔》与中国艾青《我爱这土地》两首爱国主义音乐诗歌作品抒情性比较分析为选题,进行较为全面的学术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这两首中俄诗歌声乐作品的歌词,以诗歌声乐作品这一独特体裁梳理挖掘中俄音乐文化理论,并重点分析不同国度、不同音乐风格的诗歌音乐化后抒情性、艺术性的差异和共性,研究总结一定的艺术规律以促进歌词、乃至诗歌艺术进一步的繁荣与发展。
马克西姆·波格丹诺维奇是一位杰出的白俄罗斯诗人、散文作家、政论家、翻译、评论家,个性非凡、富有创意。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不仅表现出世界艺术经验,同时巧妙地展现了民族意识。
马克西姆·波格丹诺维奇的诗歌《飞奔》充满了哲学意义。一方面,《飞奔》是古代徽章的名称。另一方面,这个词的语义还包含追赶上某人的含义。诗的开始,是一个骑士形象,长时间飞快地追逐着:我记得苦涩神圣的梵天,/ /飞奔的骑兵。 //在白色的月光中飞驰,//匆忙打鼾// //曾经的立陶宛骑兵//没有人可以阻止,没有人能够打败[2.129页]。慢慢出现神秘的场景:在无尽的追逐中,留下不是公里,而是时光几年:在无尽的追逐中,你在飞,//在你左右追逐 - 一年。 //你在追逐什么? //你追逐的道路在哪里,通向哪里?[2.129页]。真正的时空发生转变,追逐者的形象变得虚幻。追逐者驱赶那些背板自己家园的人们,将其俘虏:“莫非他们,白俄罗斯,//为了祖国的儿女//背叛了你,放弃了你,//他们出卖了你 ,被捕获了?[2.129页]。诗人呼吁,他们要做出改变,不要变成祖国的陌生人:用剑打败他们的心//永远不要冷漠地对待她! //让他们知道晚上的心脏//祖国母亲......[2.130页]。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母国! 在苦难的年代//没有忍住痛苦//原谅我,宽恕您的儿子! //请让我与您一起离去!..》[2.130页]。由此看来,每首诗都有关键结构(诗歌的内容开头和结尾节相互呼应),非常适合舞台表演。 最后一节中,马克西姆波格丹诺维奇提醒人们,总是会有人永远都不会对自己的故土的命运漠不关心:“远处飞驰的马儿, //随着喧嚣的声音,奔驰着 // 曾经的立陶宛骑兵//没有人可以阻止,没有人能够打败”[2,130页]。
艾青 ,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名海澄,浙江人。在他诗作中多是努力反映故土的主题,诗作悲伤和伤感,诗歌形式和声音不同。艾青出版诗集达30部以上,诗作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并在国外出版。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在新中国歌词的历史中,艾青似乎是一位诗人,跟随郭沫和闻一多,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他在我们国家以外也广为人知。曾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7]。
抗日战争爆发后,爱国诗人艾青创造了许多著名的诗作。其中《我爱这片土地》被认为是最好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的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简单的象征主义,浓缩了深厚的情感
土地和太阳是艾青作品中的两个中心意象。土地象征着遭受了严峻的考验的“养育”作者的大地母亲,这体现出艾青对大地母亲和人民的热爱,对苦难人民的焦虑感。这可以从诗作的主题看出来。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这两句诗中,传递了作者对大地母亲的一片赤诚之爱。因此,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得解读艾青诗歌的特色[3.91-94页]。
2. 诗中悲伤,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冲突
诗歌作品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听众和读者的心弦。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表现出作者的悲伤和渴望,但是在这种抒情语调中,也传递出作者对苦难中人民的怜惜,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4.21-27页]。
人,不是一只动物,也不是一只鸟。这首诗以"假如"(“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然而,只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为“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作者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的诗作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片土地》这首诗也不例外,且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可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至此,诗的感情已达到了高潮[3.25-36页]。
3. 强烈的对比,执着的热爱
 这首诗以“假如我是一只鸟” 为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以便引起读者和听众的怀疑:借鸟儿与土地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开篇起到引人注明的作用。正当读者和听众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热爱。抒发悲哀的情感是作者创作时面临的最大难点[5.32-42页]。
 总结本诗的中心思想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是作者在诗作中做出的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在Ю.А. 索罗金的译文中,《我爱这片土地》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作者表达了任何国籍人民的圣洁感 - 对祖国的热爱。不知道如何传达这种热爱时,喜欢采用对比手法,从读者那里了解到,这种爱不受时间限制,这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6.45页]。表达了一种悲痛的情感 - 也许担心他的祖国,担心那里发生的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6.45页]。然而,尽管如此,整首诗听起来是积极乐观的,指引人们走向未来。这是土地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展现。
诗歌《飞奔》(曲. Н. 库里卡维奇,词.马克西姆·博格丹诺维奇)——进行曲,自然展露表演技巧。此类音乐要求表演者呼吸顺畅并且能够很好地换气,这是准确揭示进行曲节奏和声音的关键。 歌曲的特色在于明亮的对应音色。
陆在易的音乐和艾青的诗歌《我爱这片土地》,以声乐为本,悲伤而悲惨。需要情感非常强烈的歌唱。歌唱家的演奏结构必须具有可塑性和动态声音的可控性; 连奏音,《灵魂哭泣》和《巧妙分解》的能力。
马克西姆与艾青同为诗歌王国的翘楚,作品经爱国情愫与个体的艺术修养、审美观念整合后迸发出璀璨的艺术魅力。在中俄民族血火搏战的时代他们摒弃了纯政治概念的演绎与图解,杜诗内敛而深沉,艾诗外放而激越。他们以炽热深情消弭时代的隔膜、体裁与个体的差异而弹奏爱国的主旋律,在社会政治价值时效性与艺术审美独特性双向合力下实现自我人格的完美升华。
总之,本文以俄罗斯马克西姆. 博格丹诺维奇《飞奔》与中国艾青《我爱这土地》两首爱国主义音乐诗歌作品比较分析为选题,通过对诗歌作品的抒情性进行研究。不难看出:博格丹诺维奇和艾青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民族文化特征和爱国主义思想定位具备一定的普遍性,虽在作品情感传递方式上存在微妙差别,但内涵的传达上,作者认为:演唱无疑是诗歌作品情感表达的最佳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余笃刚-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10.
[2] 马克西姆·博格丹诺维奇,瓦西里科图案:抒情诗[译/编 С.帕尼兹尼克;序言.Н.吉列维奇]. 明斯克:国际学生电视协会 出版社л·т.1985年 - 142 页.
[3] 郭强明,声乐文学/郭强明 -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359页 (中文).
[4] 罗小平,音乐文学/罗小平 -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 103页 (中文).
[5] 徐清如,声乐教程/徐清如. -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 440页(中文).
[6] 艾青诗集/艾青.译 [序言]Ю.А.索罗金——莫斯科出版社,近卫军,1981年-62页.
[7] http://baike.baidu.com/view/653552.htm?fr=ala0 (中文).
[8]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964735.html (中文).
[9] http://baike.baidu.com/view/653552.htm?fr=al(на китайском яз.).
[10]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964735.ht(на китайском яз.).
作者简介
袁富强,男,硕士,江西中医药大学,讲师,音乐学专业,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