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万安赣江十八滩号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

万安赣江十八滩号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

作 者:李二永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330013)

本文系2016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项目《十八滩号子的音乐遗产价值及其保护》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G2016394B)

摘   要:万安赣江十八滩号子作为千百年来民歌艺术中的瑰宝,主要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当下我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多借鉴西方声乐传统,形成“千人一声”的演唱趋势,究其原因是缺乏对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挖掘。因此,本文试着对万安赣江十八滩号子在高校传承的意义、优势、表演传统及传承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推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十八滩号子;高校声乐教学;传承

民歌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历史。万安十八滩号子1984年被收集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吉安地区分卷》中,2007年江西省政府将其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八滩号子从特有的角度形象地保存了万安地区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特色,成为沿袭万安地区民族传统的生动载体。所以,高校声乐教学融入十八滩号子,不仅有利于加强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体系中的完善,同时也有利于对万安地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万安十八滩号子传承的意义
江西民间艺术作为我国著名的地域文化符号,其万安赣江十八滩号子便是这一区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千里赣江纵贯江西南北,是江西水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赣江十八滩位于赣江上游,分布在赣县至吉安市万安县流域段之间,地势险要,地貌复杂。十八滩在千百年的木船航运时代,纤夫是险滩的唯一征服者,每当船过险滩、溯江航行时都需要纤夫“拉一把”,而纤夫负重前行喊出的一声声高亢、豪迈而有力的号子就形成了十八滩号子。十八滩号子在生存过程中受到历史文化渊源、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变迁、多民族并存、周边地区文化融会等因素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同时也成为了解十八滩文化的重要途径。   
十八滩号子的传承方式和其他地区的民歌一样,主要是口传心授。随着掌握民歌旋律的老人逐渐离世,活态的民歌保存问题首当其冲。完全丢失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音乐是无法长久的,虽然很多民间歌曲传播受到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里作者并不想否定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积极性,而是呼吁国人学界增强对民族音乐发展的思考。
二、高校声乐教学传承万安十八滩号子的优势
新兴科技发展作为一种辅助保存活态音乐的手段,利用科技手段把我国民间歌曲推入高校课堂,也是传承十八滩号子的重要方式之一。若能将其融入艺术类院校的声乐教学体系,不仅能推动我国民间歌曲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学生本身更透彻地了解地域文化。
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体系大多比较系统和完善,与传统口传心授的民歌传承方式对比,声乐教学体系有很多的优势。首先,有专业的师资,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声乐表演功底和全面的音乐素养,并且运用系统、科学的教学理念,以切实可行的方法培养学生。另外,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设备也较为先进,是个体教师无法比拟的。鉴于这种条件,学生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知民歌蕴含的艺术特质和文化背景。这既能实现对民间音乐的保护,又为教师和学生提升音乐造诣带来机会,是一种一举三得的方法。
三、万安十八滩号子传承的文化样式及表演传统
原万安县文化馆馆长赖志良教授认为:“万安赣江十八滩船夫号子包括一套文化仪式、一组号子、一种精神三部分。”
首先是“一套仪式”,以惶恐滩为首的赣江十八滩,自古以来就是水路交通的咽喉要地。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在《牵船夫行》中记载了赣江十八滩船夫的悲惨境遇:十八滩头石齿齿,百丈青绳可怜子。……自从伏波下南粤,蛮江多少人流血。绳牵不断肠断绝,流水无情亦呜咽。船夫们为了拉纤过滩,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包括祭神、起锚、撑篙、扯蓬、拉纤、揹船、摇橹、靠岸、下锚等。
其次是“一种精神”,历史上的赣江十八滩,与黄河三门峡、长江三峡齐名,并称中国三大险滩。赣江十八滩,滩滩鬼门关。十船经过九船翻,一船虽过吓破胆。道尽赣江十八滩的险恶。公元1277年,文天祥领兵经惶恐滩退往福建,留下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千古绝唱。但船夫们面对如此险境,却毫不畏惧。他们避漩涡、绕礁石、战恶浪,展现了船夫不畏艰险、团结奋进、勇往直前的顽强精神。
最后是“一组号子”,赣江十八滩船夫号子,是行走在十八摊滩头的船夫,在长期恶劣环境中,穿滩越险、激流勇进,与大自然斗智斗勇中,创造的一种劳动号子。它们的喊唱形式都是先由一人领唱,而后众人和之。共有18首:桃源滩、白涧滩、龙爪滩、罗门滩、天柱滩、濂溪滩、夏府滩、铜盆滩、金沙滩、良口滩、昆仑滩、晓林滩、五索滩、小蓼笼、大蓼滩、棉津滩、漂神滩、惶恐滩。
赣江十八滩船夫号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滩师和纤夫在拉纤时演唱,并有一整套完整的祭祀和喊唱仪式,分起锚号子、撑篙号子、扯蓬号子、拉纤号子、背船号子、靠岸拉缆号子、靠岸下锚号子等十多种。每种号子都有不同的曲调和歌词,不同场合唱不同的号子。演唱多用客家方言喊唱,歌词简短,言简意赅。如起锚号子只有寥寥几句“起锚啰、嗨啰嗨啰、开船啦、嗨啰喂”。撑篙号子亦如此,如“船搁浅啦、快背船啦、弓起背呦”等。不同号子表达不同感情,或高亢,或坚强,或明快,或悠扬。如起锚号子和撑篙号子,情绪高亢激昂、底气十足,有很强的号召力,兼具山歌风格;靠岸下锚号子是一首比较放松的号子歌,表现了一种轻松喜悦的场景。赣江十八滩船夫号子作为地方民歌的一种演唱形式,在万安县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专业队伍、落实专项资金、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四、万安十八滩号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策略
(1)提倡多样化教学模式
可采用视听教学模式,声音与图像的有机结合等,能给人以强烈的十八滩音乐视觉效果,这也是当前声乐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对于独具特色的十八滩音乐,聘请民间艺人十八滩号子传承人谢芳桂现场示范教学,他的演唱音域宽广颇具磁性,音质纯净而圆润,高音以假声为基础,真假声转换自如。此举可助力高校师生传承十八滩号子。
(2)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
将采集的十八滩乐谱、音频和视频作为声乐教学教育资源存放到网络平台上,能够充分借用互联网的效应来推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和提高,高校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启发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诸多新型教学方法,实现十八滩号子课堂演唱的教学目标。
(3)完善高校师资队伍
借鉴西方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健全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声乐体系,加大对民间艺术交流以及声乐教师培训的重视程度。建立专项资金,举办以十八滩滩歌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促进声乐教师和民间艺人之间的交互。采取“外聘”方式填补高校十八滩号子师资的空白,从而避免十八滩号子出现“断层”现象。
(4)丰富声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涵盖十八滩滩歌作品,并注重“十八滩号子声像教材”、“十八滩号子文献教材”等的建设。教学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核心,其具体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实际声乐教学的内容进行,继而推动声乐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五、结语
若要改变当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声乐发展的道路应立足于多彩民族音乐之上。万安十八滩号子就是一个范例,它的演唱充分体现出对民族音乐的继承,饱含民族之柔情,彰显民族之气节,象征民族之灵魂。十八滩号子走进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不仅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对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提升和发展,更是对当下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保护、继承十八滩号子作品,需要高校、社会、政府等各界的共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但夏.浅析高师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 艺术教育,2017(2).
[2]李桂平.《赣江十八滩》[M] :三联书店出版社,2014.
[3]万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万安县志》[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