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例谈中年级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例谈中年级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作 者:冼燕盛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中心小学 528415)

《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整体把握的能力就是要求学生的阅读行为从文章的整体出发,通过初读课文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这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既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可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是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懂得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简单的训练。但是,往往在教学中只是走过场,而且不得法,因此学生概括能力依然低下。那么,怎样培养三年级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呢?我在日常和课堂教学中作出以下的尝试。
一、半扶半放填一填
三年级作为学习概括的初始阶段,在训练时应该降低难度,在课堂上采用填一填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架构,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章可循。比如:我在教《金色的草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填空。
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早晨,花朵(    ),(     ),草地就(     );中午,花朵(     ),它是(      ) ,草地就(      );傍晚,花朵又(     ),草地就(     )。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填一填,并同桌之间说一说,然后指名学生依次逐一填空,填空完整后再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半扶半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特点,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让他们掌握了抓住关键词、重点语句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一举多得。
二、理清脉络说一说
有的课文脉络清晰,结构简单。在教学时我们老师就可以从理清脉络入手,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课文《找骆驼》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都十分清楚。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起因:一位商丢失了一只骆驼;经过:老人在没见过这只骆驼的情况下凭自己的观察、分析、判断猜出骆驼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商人在老人的帮助下找回了骆驼。然后再指名学生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再如,《找骆驼》这一课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明白,老人并没有看到骆驼?为什么对商人走失的骆驼这样清楚呢?我设计了这样两组说话练习:            
老人因为看到(      ),所以知道(      )。
老人之所以知道(     ),是因为看到(      )。
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理清了关系,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还积累了语言。
三、掌握规律记一记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写人、有写事、有写景、有写物……不同体裁的课文,我们还可以揭示规律性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写事的文章就以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来归纳主要内容。例如:《爬天都峰》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按这样的规律分别找出“四要素”。时间是暑假里,地点是黄山,人物是“我”、爸爸、老爷爷,事情是爬天都峰。学生按照以上四要素就能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在一个暑假里,“我”和爸爸、老爷爷去黄山爬天都峰的事。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的有中心句、有的有过渡句、有的有总起句、还有的有总结句等。这些句子通常都能提示或者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这样的句子,就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比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再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以这句中心句作为课文的主要内容。
再如,在教《赵州桥》一课时,指导学生找出课文的过渡句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概括能力。
四、巧设问题答一答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许多,关键是老师如何地设计、如何地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地钻研,找到最适合的方式和最好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例如:《玩出了名堂》一课,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主要内容,在齐读课题后,我巧妙地设计了下面一连串的问题:
1.什么是名堂?
2.谁玩出了名堂?
3.他玩的是什么?
4.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这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走进课文,通过初步阅读课文后就能很轻松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
五、归纳板书串一串
在阅读教学中板书设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既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也体现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轨迹,而且在板书中的关键词更是能提领全文。因此,通过归纳板书来概括主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比如《风筝》一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指名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并板书: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这样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串一串的办法,就能准确地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围绕题眼扩一扩、合并段意加一加等等。
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课文,针对中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做到教学得法,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当然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老师的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由易及难、由说到写,扎实有效地指导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