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治意识教育实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治意识教育实施

作 者:卢 苗 (萧山区楼塔镇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66)


摘   要:随着我们国家依法治国方针的实施、法律的不断健全,我们国人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也越来越重视法律,知道了法律对我们的重要性。法律不仅可以约束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可以维护我们的权益、保护我们,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脱不开关系。而法律又常常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在很多问题是,它们是处在同一个阵营的。而它们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认识道德与法律。
关键词: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

前言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模仿能力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自身缺乏自制力也很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诱惑,走上违法的道路。所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对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个阶段错误或者产生误导,将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造成很大的隐患。另一个角度来看,普法、用法是法制社会的必须条件,学生懂法,社会的法律氛围和法律的威慑力都会逐渐提高。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我认为当今社会并不是知识教育的问题,在国际的各种知识竞赛上,中国学生在大多数比赛中都斩获第一。可为什么中国那么难才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而在比赛中连前三都很难挤进的没过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因在哪儿?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虽然评判学生的道德并不容易,但是这不能够说明我们就可以不去重视。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比以前更加的势力、更加的复杂甚至于做出违法的事?我并不觉得这是他们变了,而是他们本来就是如此,只不过他们是在大学这样宽松的环境下暴露了本性而已。究其原因是他们在青春期那个关键的时期并没有接收到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才使得他们一步错,步步错。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此外,现在的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初中生放学后聚众打架的事件在全国各地都相继发生。这也是由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没有做到位的原因。导致学生们忘记自己应该好好学习,而去欺负同学,恃强凌弱。这是我们所有人都不希望见到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们都能够接受到较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那么他们就应该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不是彼此间拳脚相向。同学们也可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在将来的高中、大学甚至进入社会都能够有自己的正确的理想与信念而不是成为所谓的社会的垃圾。
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策略
2.1从教师出发,建设具有法治意识的教师队伍
首先,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建设法制社会的浪潮下,教师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适当选择法学专业,一方面弥补法律人才的确实,另一方面可以培训之前不是法学专业的教师,一举两得。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承担者,是第一责任人和直接推动者。只有紧跟时代要求,对于在职教师进行法律教学进修,从教师内心重视法律的作用,让教师认识到法律意识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提升师生共同的法治文化意识努力创造为校园中每位教职员工学习法律规章制度的机会并贯穿教师学习培训始终,帮助教师知法、懂法,树立高尚的师德与法治意识相结合。每年的新晋教师中一定要有法律专业方面的毕业生,使学校教师队伍更专业化。
  其次,建设高素质的法治教师队伍。法治意识培育是一项集理论与实践以及必要的政治、法律学知识于一体的涵盖范围广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工程。所以从教学承担者上下功夫是关键。
第一,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在教师招聘入职环节就应当从源头上做好把关,适当加入一些有关法治意识考核的内容;
第二,强化持续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不断学习法律知识,研究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策略,加强自身法学素养,从而更好地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实际中去。  
2.2开展思考辨析活动,提高学生的法治认知
  思考辨析类活动主要是教师针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每一个观点想法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辨析,从而从中认识不足,增强是非观念。这类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学风,并达到思想上的共识。例如,在教授《网上交友新时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四个环节:①让学生“实话实说”:你上过网吗?在哪里上网?上网都干什么?是否有网友?让学生回归生活,感性体验。②组织学生“网络辩论”:“中学生上网结交网友的利弊”,让学生分成两组组织辩论,理性的感悟这其中的道理。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何在网络上保护自己的身份信息不被非法“网友”盗取。④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交往,不要沉溺于网络,要分清网络与现实的差距。懂得从网络中回归现实。 
2.3联系社会时事热点,树立学生法治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实事有机接轨,不能让其脱离了社会轨道。于是,教师要联系社会时事热点,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比如,在当前有这样一个热点:“在路上遇到老人摔倒是扶还是不扶?”根据这样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也让教师收获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在后期教学当中进行针对性调整,提升教学效果。随后,教师则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点,能够知道尊老爱幼的品德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坚信社会上的正能量永远是占着主流地位,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联系社会时事热点,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接轨,也让学生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时这些时事热点,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
2.4明确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全面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学生的态度和人生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去教学,在上课过程中做到以情入理,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法律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法律教育方面要使学生具备一个公民的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构建法治教学情境,将情境教学与书本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法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在上《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在课前将歌曲《法律伴我成长》播放给学生听,为学生营造一个法律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就自己了解的宪法知识进行阐述,之后再由教师对其阐述的内容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明确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其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2.5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理论与实践永远要做到有机结合,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当中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就以“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内涵,并且结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投入实践活动,发扬雷锋精神。于是,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加深理解与感悟。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帮助环卫工人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清洁离不开环卫工人默默无闻的奉献,体会到这样的奉献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从而在生活中能够时刻要求自己爱护环境,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发扬现代雷锋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收获启发,并且以实际行动进行实践。   
结束语
道德与法制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使他们避免因为道德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而误入歧途。所以,身为一名初中政治老师的我们,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从各个方面渗透我们的知识给学生,让他们在无心和有意之中都能得到正确观念的指引,帮助他们走上一条更为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劳婷婷.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4).
[2]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4).
[3] 王雪皎.当前我国初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14.
[4] 刘丽.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