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广丰县枧底学校 334604
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才华较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培养和熏陶音乐艺术不可忽视的阶段。但在许多中学音乐课堂上,教与唱出现脱节现象,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听得懵懵懂懂,歌曲会唱了,可歌曲的创造背景却一无所知。在此,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 突出音乐的感受性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表现的内容却是非常抽象的,用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清楚。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尽管他们对音乐艺术已有了一定的感情积累和理性认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日趋增强,但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采取听、唱、看、表演等多种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使他们置身于音乐艺术的天地之中,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各种情感思想。
比如,在欣赏《采茶舞曲》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采茶姑娘们的劳动场景,首先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采茶姑娘采茶时的情景,并了解采茶劳动的特点,感受茶山、茶林的景色。此时,学生蠢蠢欲动,教师抓住时机将表演的工作分配到各大组,各组经过一番商榷推荐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进行表演,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通过观看、聆听、演唱及表演等多种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在教唱《给未来一片绿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讨论现在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应该给地球的未来做些什么呢?这时教师应该适时的播放《给未来一片绿色》的范唱,让学生在感情最饱满的时候深情的学唱歌曲。
二、 突出音乐的创造性
音乐教育是通过教学中的艺术实践来达到其目的的,它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创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如在教唱《渴望春天》时,我讲将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在前一节课就将作业布置下去,要求每位同学画一幅表现春天景象的画作,等上课时,将各组里最优秀的作品呈现给同学们看,然后老师再把《渴望春天》的歌曲教唱给同学们,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创造的画面能与音乐歌曲联系起来,学生的兴奋之情是无法言语的。教师不失时机的再加以鼓励,学生会更加热爱音乐艺术。实践证明,色彩与音符的融合教学是体现艺术价值的。由于好奇心、好胜心的作用,使学生跃跃欲试的心境油然而生,参与实践,创造渴望成功的音乐教学情境也就随之形成。《龙船调》是一首极具民歌风味的歌曲。在欣赏的同时,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如书包、扫把等)实际动画场面,创设几种表演场面,这种既载歌又载舞的律动形式调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艺术的创作之中。这样,既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地受到了艺术感染,把自身的情感抒发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演能力,鉴赏能力,使心灵和音乐融为一体。
在音乐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音乐风格的感受能力、音乐意境的感受能力等。在培养这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到陶冶,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
三、 注重音乐的情感性与情趣性
音乐的情感性表现在“使人们心灵迸出火花”(贝多芬)、“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柏拉图)。人们常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也就是说音乐能够灵活、准确、细腻地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最具有情感性特征的。而提高学生的情趣性,主要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培养人对事业的追求的基础。完整地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新颖变化的教学,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趣,使学生爱学,融音乐基本技能于唱、动之中,让学生情趣盎然地学习。它是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和培养受教育者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等能力,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事实证明,音乐艺术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们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情趣,使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