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后,“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界言必称之的热词。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界专家与官方都有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借助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另一种说法是学生在不同学段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这两种解释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基于这点认识,本人通过小学的语文教学,对如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从写好汉字入手,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文化基础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之一,审美情趣又是文化基础中的要点,汉字恰好是文化基础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汉字,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当前,由于电脑的大众化,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下降,有的学生离开了电脑就无法写出汉字,对于汉字的发展极不利。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当前开展核心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即高年级学段)也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让学生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那么,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去落实这项要求,总休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从本人实践经验看,我们必须做到三点:
一是利用每节课的10分钟让学生进行写字练习。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写生字,第二课时抄写优美句段。有时安排在课前,有时安排在课中,有时安排在课后,每天10分钟的写字时间不能少,让学生形成写字练字的好习惯。
二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相互指导。为了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学有形体、有参照物,我动员每个学生都购买一本钢笔练字本和毛笔练字本,然后充分利用书法课指导学生进行毛笔钢笔字练习。对于字法、书体不是每一个教师都特长,都写得标准、漂亮,于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经常让书写漂亮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给其他学生示范,指导其他学生练习。如我班有很多孩子在课外辅导班学习过写毛笔字,我就让他们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当小老师,有力地促进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三是定期举办书法作品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这种活动可在一个班里,也可分年级组进行。活动时可欣赏名家作品,观看名家写字的故事,进行本班、本年级组学生优秀钢笔、毛笔书法作品鉴赏,鉴赏时可让学生挑选其中一份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写鉴定评语,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学好汉字的积极性。如有一位学生是这样评价同桌的钢笔书法作品:小邱同学,你的书法作业笔画工整规范、到位,整行平直,行距、字距均匀。每个字结构书写比例恰当,穿插合理,布局匀称,体现出一定的书法情趣。如今孩子们不但书写正确、规范、美观,鉴赏能力还挺强呢。写一手漂亮的方块字,可以为孩子的人文底蕴添光加彩。
二、从训练学生口才开始,培养学生沟通的技巧
“口才”是社会生活中说话、交流、讲演等多方面的口头表达才能,是一个人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表现。当今社会重文轻语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校的应试教学模式也忽视学生口才的训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适时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自主发展、参与社会,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形象地说,现在地球在缩小,舌头在延长,口才在现实社会沟通中非常重要,是人才的不见得有口才,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要让学生有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就应该教会学生练就一副好口才。事实证明,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一半是由口才造就的。舌头就是一把利剑,出色的口才有时比武力对抗更具威力。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凭着他出色的口才,舌战国际群雄,赢得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今天,好的口才已经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它是孩子必备的沟通与交流的技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所以不管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并明确了口语交际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同时要在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上进行师生对话和交流、学生之间对话和交流,尤其是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宽口语交际的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把学生分成三人小组,让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讨论中练习口语交际,练就一副好口才,从而提升沟通和交往的技巧。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字正腔圆地说话,我让孩子们收看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栏目,并在班里举办课文朗读会、古诗背诵沙龙,故事演讲会,让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进行主持和发言等,同时还进行了课本剧表演。通过这些活动,很好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达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抓阅读习惯的培养,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
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要有文化基础,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达到人文积淀。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聪明。从审美意义上讲,阅读,意味着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心灵的自由翱翔。阅读,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最美的精神底色。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文化基础的核心!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真正读懂一篇好文,提升核心素养?笔者认为: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基础之一就在于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勤于反思。教师又是这方面的执行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要在课后课外开展阅读活动。首先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老师和父母都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引导人,作为长辈,自己不爱阅读,以身作则,难以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所以每学期,笔者都会跟学生家长一起列出书单,要求学生读的,老师和家长都要读,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学生对书的酷爱。其次,开展读书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走向深入。第三,采用激励手段促进读书活动的深入进行。每周评选“读书小达人”,每月评选“阅读小明星”,每学期评选“书香家庭”。通过这些活动巩固学习成果,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段的阅读以理解、统整、评鉴为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首先教会学生从每篇文章中提取信息,如指出文章的关键词语让学生了解句子的内涵,通过理解文章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其次要教会学生围绕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独立阅读整本书后,能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自己对书中主人公的看法。第三是教学学生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开展段落仿写,篇章仿写的活动,不但能让学生读懂一篇好文章,还能写一篇美文,让学生的精神得到颐养,达到乐学善学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要从阅读开始,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张扬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窦桂梅主编,《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四川教育出版社.
[2]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2017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