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区域活动中支持幼儿兴趣迁移的实践探索

区域活动中支持幼儿兴趣迁移的实践探索

作 者:朱 月 (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江苏 210000)

摘   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开展区域游戏可以平衡课程中五大领域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通过观察发现一部分幼儿会长期选择固定的区域进行游戏,此时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支持幼儿,帮助幼儿成功地兴趣迁移到其他活动区.
关键词:区域活动;支持;兴趣迁移

一、背景分析
目前,我园开展的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的背景下,一线教师进行了支架一的观察,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有一部分幼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在一个区域进行游戏,有的区域从不问津。
实录一:大班教室里,小安拿着游戏卡跑到建筑区,五分钟后,一脸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今天还要搭建城市中的立交桥!”然后,和今天建筑区的小伙伴兴奋地找出所有的搭建材料。
分析:从她的行为可以看出对建筑区的着迷,也是一个建构能手。
实录二:第二天早晨,小安迟到了,拿着游戏卡在建筑区徘徊了几分钟,走到我面前:“老师,我想在建筑区玩的,但是已经插满了。”“那你可以去其他区域试试呢,会有更多的体验呢!”小安慢慢地在班级里绕了一圈,来到了美工区,将游戏卡放了进去。
分析:面对老师的建议性引导,她勉强地来到美工区。
实录三:小安拿着白纸和水彩笔,一边画一边托着下巴,还和周围的小朋友聊起天:“今天的游戏怎么还不结束啊!”
分析:看得出小安对美工区不感兴趣,甚至想早点结束游戏。
实录四:第三天早晨,小安笑嘻嘻地走了进来:“嘿嘿,老师,我先选游戏啦!”她再一次兴冲冲地跑进建筑区。
分析:昨天没有在建筑区游戏的小安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她还是愿意待在自己最擅长、钟爱的区域里游戏。
反思:其实班级里像小安这样的幼儿不止一个,有一小部分幼儿都会有自己固定的专属区域,对于班级里的其他区域从不感兴趣。
二、探寻原因
通过观察发现班级里有一部分“执著”的幼儿,喜欢固定在一个区域里进行游戏,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通过观察和反思,总结以下几点原因:
(一)游戏材料层次性不够,没有挑战性
(二)游戏环境与课程结合不紧密,不能与已有经验相结合
(三)喜欢在擅长的区域内游戏,对不擅长的区域抵触情绪大
兴趣是幼儿的第一动力,综上所述,原因在于他们兴趣产生在专注的区域内,那么成功地将幼儿的兴趣迁移到其他的区域将产生极大的意义。
三、兴趣迁移的意义
兴趣迁移是指对某一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其他活动中来,区域活动需要幼儿去积极参与,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唤醒多元智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幼儿从出生就具备八项智能,各项智能的强弱表现不同,弱一些的在后天会通过各种学习得到平衡,因此区域游戏所包括各项活动都需要幼儿全面参与,唤醒幼儿的各项智能。
(二)平衡五大领域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只有全面地参与区域活动游戏,才能全面地平衡五大领域中的内容,全面提高幼儿园当前的素质教育。
四、实施策略
在幼儿游戏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并不需要过多的干涉幼儿的自主游戏。当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需要支持幼儿,及时地介入。
教师在介入过程中也会产生误区:
隐性介入:教师间接控制游戏情况。例如教师通过控制幼儿插选游戏卡的顺序,在这种引导方式下,出现了两个问题:1.游戏时间短2.游戏水平没有提升降。
强制介入:在选择游戏时包办代替,缺乏引导的耐心。这样很容易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游戏变得不再是轻松自由的。
此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一)丰富游戏材料和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1.投放的材料具有层次性;
2.结合主题课程和节日课程打造游戏环境;
3.运用建议性引导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二)区域游戏之间的渗透,支持兴趣迁移
渗透,就是某种事物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游戏间的渗透,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在游戏A中加入游戏B的部分元素,并和游戏A联系起来。
1.材料渗透
在一个区域里增加另一个区域的材料。例如:引导建筑区的幼儿走向美工区,在建筑区加入美工区的材料,并和建筑区联系起来,画出建筑作品,展示起来。
实录一:一个男孩子跑过来:“老师,为我们建筑区拍张照片吧!”孩子的一句话突然间激发了我的灵感:“我觉得谁能画下来就更好了,待会还可以上来分享!”热情的建筑师们纷纷举起手,“我来画!我来画!”分享环节,建筑师们津津乐道。
反思:通过绘画的方式将美术和建筑巧妙的结合起来,并得到了幼儿们的一致认可,对美术方式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实录二:在游戏开始前:谁是建筑区的“工程师”?听到了这个崭新的名词,建筑区插卡的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接下来我拿出了白纸和笔,请工程师们将你们设计的大楼模型用“图纸”画下来!
反思:游戏中赋予了孩子们新的头衔和新的任务,孩子们的目标明确起来。
实录三:第三天,小安兴奋地将游戏卡插到了美工区:“老师,现在我要设计图纸,待会还要跟小朋友分享呢!”
反思:《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建筑区的幼儿因为获得了自信和成功,兴趣迁移到了美工区。
2.场景渗透
游戏之间除了材料可以渗透,还可以场景渗透,例如引导阅读区的幼儿走进表演区,可以将表演区的场景融入阅读区,鼓励阅读区的幼儿用表演的方式呈现
实录:启宁一直是图书角的“小书虫”,她拿着手里的绘本读出来,还不时变换声音和动作,我感到好奇:“你认识绘本里的文字吗?”她天真地回答:“妈妈在家给我讲过!”“故事里都有谁?”“有小灰熊,皮皮猴,蚂蚁宝宝,还有大森林!”她天真的话语又一次激发了我的灵感,我立刻跑到表演区拿来表演幕布和手偶,“如果你能将刚才的故事表演给大家看,那么你的观众会更喜欢!”
反思:分享环节,通过电子照片的形式呈现在全班幼儿面前,获得了全班小朋友的好评,也增加了启宁上台表演的信心,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现在她已经能够主动到表演区进行游戏了。
总之,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教师要始终支持幼儿游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精心选择游戏内容和材料,通过适时介入,实现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有效性,促进幼儿通过自我学习,完善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2001
[2]王爱芳.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5。
[3]阿拉腾.论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14):8-9.
[4]闫蕾.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策略[J].探索篇.课改论坛.2016(08)
[5]邹英.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行为[J].读书文摘.2015.02
[6]茅如娟.幼儿园区域游戏探微[J].幼教天地.2015.09
[7]常彩娥.浅谈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J].教育科学2005.01
作者简介
姓名:朱月,单位: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