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诗彪 陈远道 肖安国 刘少友 杨基峰 张松柏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其转型的落脚点在院系的转型发展。本文从学院积极回应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以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为途径思考和探讨了院系的转型发展,并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1、应用型大学转型政策背景
2014年2月,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此举被众多教育界人士视为中国应用型大学时代正悄然来临。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这既顺应了经济区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使命和挑战,更是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必然抉择。
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作为地方举办的本科高校,应当首先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教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这一类型不是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7],通过教育理念、范畴层次、院系设置、教师队伍、专业类型、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的创新,协调大学与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关系,确立大学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和地位,寻求内涵上的突破和提升,可以有效地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而,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需要,更是地方本科高校应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学院应用型转型思考与探索
学院向应用型转型要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搭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骨架,以服务地方及周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和创新为使命[2],推进学科专业转型[8],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以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为途径,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力求办一所“受当地人民尊重的教学应用型大学。
首先,学院积极回应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搭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骨架,始终坚持将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科学研究的兴奋点、社会服务的聚焦点定格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形成为地方所用、依产业而兴”的办学文化,并按照“办精教师教育、办好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对接的应用性专业集群”的思路,相继实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教学系院重组、职能部门重构”等具体改革。
其次,学院不断加强特色内涵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技术技能体系,强调的不是学理论证而是变现应用,不是学分高低而是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是“论文”级别而是技术创新实力,不是“象牙塔”式的文化自赏而是对社会变迁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突破知识体系桎梏,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社会需求与学生多元化发展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以课程和实践教学为突破,以学生成才和师生共同成长为归宿,通过开放专业选择、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考核、强化质量监控等环节,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建立面向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研究型人才等多层次、分类别、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以特色发展、错位竞争为途径,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为了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实,学院找准五个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一是注重学生的多元化成才意愿,因材施教,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如,学院对各专业实行“3+1”[6]与“3+2”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通过设置模块课程、突出人才培养过程差异化,达到人才培养多元化的目的;二是关注优秀学生群体发展,集成优质资源,实现卓越人才培养,如,为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组成考研班、创新团队、创新创业公司,通过学院引导、教师指导[5]、企业辅导与实践,让这30%以上的学生开足马力,营造环境、创造条件;三是聚焦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生的大工程意识[4]、创新意识与能力[9],推动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和方法的系列改革[1][3][10];四是适应学生公共课程水平差异性,实施课程分层教学;五是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做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优质化。
在探索转型过程中,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利用社会资源,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的校内外实践、创新平台与基地,即基地建设的“四个统一”,细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与管理办法;明确各实践教学基地的组织机构及其各层管理人员;建立和健全实践教学基地档案。选定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并进行系统地“软件”规范和“硬件”建设,使之能有效地进行学生实践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就业上岗训练,构筑三大类实践训练平台和一基地,即实践认知类教学平台、实践技能训练类教学平台、创新训练实践教学平台和学生就业基地。实践认知类教学平台是为的低年级学生设置的见习平台。实践技能训练类教学平台又包括工程基础实践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训练两个部分。工程基础实践技能训练类教学平台,是为大二、大三的学生设置的训练平台,旨在训练学生的相关工艺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训练类教学平台是为大三、大四的学生设置的训练平台,让学生在专业生产厂家进行轮岗、顶岗实习,旨在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大工程意识、大生产意识,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训练类教学平台是针对各年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设置的创新能力强化性训练平台。创新训练教学平台是以我院的教授与博士的研究室、我院与相关企业联合组建的工程技术中心与创新基地、行业或部门的研究所与检测中心等为依托而建立的平台。
二是实践教学过程的“精细化”。我们将学生实训与创新分为“递进式”的三个层面和“相结合”的两个阶段。“递进式”的三个层面为“认知类实践教学”层面、“实践能力训练类实践教学”层面、“创新训练类实践教学”层面;“相结合”的两个阶段为“校内训练”阶段与“校外训练”阶段。
三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精细化”。将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并使每个实践教学模块均有对应的教学大纲;根据基地的情况不同,结合实践教学阶段的目标要求,再将每个类目大纲内容细化,构成了一套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实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实现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精细化”。要求每个专业制订了下述实践教学大纲:《实践基础训练教学大纲》、《生产实践模拟训练教学大纲》、《创新训练教学大纲》、《生产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大纲》、《应用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教学大纲》。
四是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精细化”。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模块属性,结合各实践教学基地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拟定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指标体系。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评学生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考评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态度、纪律、表现情况;另一方面,根据各基地的实践教学内容,从应知什么、应会什么、应熟悉什么、应理解什么、应掌握什么等方面,考评学生实践教学训练效果;再一方面,考评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考与创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周诗彪,黄小兵,肖安国,陈远道,郝爱萍,陈贞干.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课程教育研究,2014,(7):20-21.
[2]周诗彪,肖安国,黄小兵,陈远道,郝爱萍,陈贞干.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合理的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33-34.
[3]肖安国,周诗彪,陈远道,左成纲,庄永兵.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材料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2014,(2):48-50.
[4]周诗彪,肖安国,黄小兵,张松柏,张大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化,2015,(3):59-60.
[5]肖安国,周诗彪,陈远道,左成钢,庄永兵,丁祥.建立导师负责制度,推动材料专业转型[J].科教文化,2015,(3):61-62.
[6]周诗彪,肖安国,黄小兵,张松柏,张大顺.地方本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之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117-118.
[7]周诗彪,肖安国,黄小兵,张松柏,张大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8):87-88.
[8]周诗彪,肖安国,陈远道,黄小兵,张松柏等.理清思路,做实工作,不断推进专业深度转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128-130.
[9]肖安国,周诗彪,申有名,郑清云,左成钢,庄永兵,吴素贞.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J].127-129.
[10]周诗彪,肖安国,陈远道,黄小兵,张松柏,陈贞干.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精细化”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50):132-134.
[项目资助] (1)基于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湘教通[2014]247号, 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2014-2016年; (2)协同创新机制下创新型应用化学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2013-2014年;(3)地方高校化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2013-2014年;(4)材料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湘教通[2014]272号,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建设项目,2014-2016年;(5)材料与化工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湘教通[2015]274号,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建设项目,2015-2017年;(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湖南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湘教通[2016]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