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婺源县梅林中学 333200
经常听到一些教思品课的老师反映:该学科课堂上学生常常心不在焉,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差。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成效呢?以下我整理了自己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中的见解和做法。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富有艺术性的新课导入可有效的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往往会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正所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老师对每节课的导入都应精心准备。例如在讲第四课第二框《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人教版九年级)时,我就出示从众多流行漫画中精选的针对人口超载及地球环境恶化、岌岌可危的心酸场面,引导学生从中深思、评论问题所在及解决对策,由此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又如学第八课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玉树地震救援抢险和前年与天奋斗、抗击冰灾等当代中华儿女的感人场面,引导学生感悟民族文化之魂——自强、团结、拼搏等精神的鼓舞和激发作用。看完这些片段,当时大家的气氛异常热烈,学习探求精神文明的欲求高涨。
二、明确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要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因而一步步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课堂里应做些什么,应明白了解什么在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上显得很关键。课上我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填空、简答、辨析题等方式板书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及联系实际进行解读、探寻。尔后调动学生积极投入战斗使问题,同时也是分解的目标得以破解。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煽情和勉励。如我上第六课第二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宪法是( )的总章程;( )所以说她是国家的根本大法。2.判断: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行政诉讼法+……3.课文中的‘金字塔’表明什么?”此时学生目的性强了,在课堂上“主动”起来的意念自然也增强了。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据专家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因而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探究的主体。这样学生才会以主动的态度和个性的方式与他们的伙伴、朋友,包括老师一起切磋、探究、解读教材。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轻易地否定,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动”起来。多用诸如“非常好,还有吗?”“你的思维太富有创造力了”等话语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与教师所提出问题无关的奇思妙想也可用“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好,我们下课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等话语去分享,保护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中学生自信心大增,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后,积极性也更高了。
四、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一般我每节课力争挤十分钟左右让学生试着下水,运用所学内容探讨筛选出的精选例题,并进行变式比较。或者精选一些如《一课一练》中的几道题让学生自我训练测试,并适时进行反馈和发展性评价。这种分析和训练,使得学生不得不动起来,督促了学生动手动脑,有力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教学贵在勤学深思。总之,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方式、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我们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