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浅析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作 者:刘志英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山后乡中心学校 151800)

摘   要: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它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随着农村小康步伐的加快,农村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班级文化日渐显出它应有的重要地位。
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 , 我们必须下力气抓好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对启蒙教育的小学来说,要把一个个顽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少年,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拓展、文化修养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作为班主任,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自己对低段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充当好“引领者”的角色
班主任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身作则,起好带领带动的作用。平时,答应小朋友的事一定要做到,哪怕困难再大,也得克服,时时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什么叫“守信。”扩大开去,近而让他们知道什么叫“认真”,什么叫脚踏实地……
一二年级小朋友模仿能力强,他们总把老师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你的优点他们看在眼里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你的缺点他们也不加过滤地吸收了。所以我只能时刻提醒自己的一举一动,做到尽善尽美。在黑板上范写生字,要做到一笔一画,方方正正,因为有四十多双“火眼金睛”注视着你。地上有小纸屑,默默地弯腰将它们捡起,放入垃圾中,然后在你身后出现的是一群主动弯腰捡纸屑的小身影,渐渐的学会不乱扔,成为一种习惯,好习惯在培养。
其次,要形成一种班级文化制度,并且要建立一种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起到鼓励、批评、监督的作用。开学初,我们一起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早上到校,听从小干部的领导,一起读卡片,一起朗读课文。中午就餐,排好队自己拿饭盒吃饭,吃饭时不讲话,吃完放好餐具安静出食堂。中午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因为规矩是自己定的,学生更容易做。再加上五角星、小苹果及印章的神奇作用,所以从开学以来,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上课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及时做作业。总之,低年级小朋友,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效仿的范本。这样他们就会成为你所希望的样子。
二、建立一支小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一个班级的“翅膀”。班干部竞选上来,一般积极性都比较高。低年级小朋友,当上班干部只感觉到非常光荣,但不知道怎样去做。这就要求教师先教他们如何做,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以后,要充分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去做。自习时,老师在班级也让班干部去管理班级,树立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长此以往,老师在班级和不在班级就都一样了。班干部也就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和小帮手。
就拿早上晨读来说,小干部的能力真不错,轮流管好早上这段时间,带领大家读卡片,读课文。跟开学初的几天无头绪比起来真的是大相径庭。
三、注重教室环境布置
环境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的教育作用,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物的使用,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小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二是教室环境布置,如黑板报、学习园、风采园、收获园等,充分利用这些阵地使每一面墙壁能说话,让进入这个教室的每个孩子都能在无形中受到熏陶。不过,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在教室布置上可以比中高年级明艳活泼些,可爱些,给孩子一种温馨感。此外,教室内的图书角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文化阵地,让孩子能在这享受阅读的快乐。
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低年级小朋友都很纯真可爱,他们愿意帮助人,愿意与人交往。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弱点还是很多。少数几个人自私,有攻击行为,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好多小朋友不会关心人……但他们可塑性大,十分听老师的话,喜欢听故事,所以我总是给他们讲自编的故事,去启发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示范给他们看。针对有些小朋友自私行为,我给他们讲小熊不借给其他小动物学习用具,受到大家的批评。只要班里有学生生病,我总是问长问短,我也告诉其他小朋友要向生病的小朋友询问病情,问他要不要帮助。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我们不能取笑他们,而应该帮助他们……我想渐渐的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足,一定会渐渐地消失。班里的人际关系会向着和谐、关爱方面发展。从而学生会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
创设优质的班级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所以我愿意不断学习、反思,希望能从中取得点滴收获!
参考文献
[1]《教育教学论坛》、《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