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结构观念出发,分析了在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当中,针对应用题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各部分教学任务,并从应用题的完整训练、改变问题训练、根据算式编题训练以及对比性训练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小学数学中教学应用题的高效策略。
关键词:结构观念;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当中教师总是容易走进一些误区,例如单一讲解应用题目;应用题教学没有结构分析观念,不能切中学生学习难点;过分强调数学规律和数量关系等等。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从结构观念出发,分析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当中的重点,并将应用题教学划分为四个任务阶段,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结构观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任务解析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可以根据应用题结构分析中的特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笔者总结有基础概念教学、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抽象思维能力训练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符合应用题解答结构分析,同时也层层递进,强化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
(一)基础概念的教学阶段
知识基础和概念基础是学生进行解题的根本,是教师第一步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在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让学生们只停留在知识表面认知,要让学生深入知识的结构概念当中,准确掌握知识要点。
(二)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阶段
在应用题的教学当中读题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准确的读题学生们能够更快地提取出题目中的条件,能够更好地发现解题的突破口。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文字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水平普遍偏低,读题不准确,丢落应用题中的条件是很常见的事情。因此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阶段。
(三)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阶段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思维模式正在从具象化的思维逐渐转变为抽象化思维,而数学当中的概念和数量关系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使得他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总是有些懵懂和茫然。因此想要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必须也要从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进行训练。
(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阶段
应用题的解答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需要综合考虑题目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变化逻辑,找到关键性数据,从而推理出解题的思路。这一阶段的教学在应用题教学当中是最难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之所以难,一方面是同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系,另一方面是教师很难有方法、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教师们往往就是根据题目具体的解答过程,向学生们展示某一道题的逻辑,但是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效果有限。因此想要有成效地教学应用题,让学生们真正提高解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训环节还是重点中的重点。
二、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在应用题教学当中强化数学概念讲解
许多学生觉得应用题难或者是不会找应用题解题思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数学概念的模糊和混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在应用题的讲解当中,具体分析题目中设计到的和用到的各个知识点和数学概念,将这些概念一一解析和强调,这样应用题的立足点很容易就显现出来。例如:已知一张课桌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题目中出现了“倍”和“多”这样的字眼,又根据价格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这道数学题是考查学生四则运算能力的考题。但是有些学生会因为概念不清楚看见“倍”就认为是乘法,结果怎样计算都得不出正确答案。正确的解答是:288÷(10-1)=32(元);32×10=320(元)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着重分析乘法和除法的概念以及其中的关系,320÷10=32和10x32=320都可以表示课桌的价格是椅子的10倍,当学生们正确理解了倍数关系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关系不同时,他们就对乘法和除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利用模块化信息处理提升学生读题能力
应用题目中的信息往往不是直接给出的,是经过处理,“隐藏”在了题目当中,教师可以利用模块化信息处理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即读题能力。如上例,“一张课桌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和“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多288元”很显然是两个模块化的信息,从第一个模块当中可以知道“课桌的价钱”=“椅子的价钱”x “10”,第二个模块的信息提取是“课桌的价钱”-“椅子的价钱”=“288”。这样利用模块化的信息处理,将题目的文字信息转化为数量关系,让其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轻松作答。
(三)利用应用题中信息和数量的转化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抽象能力差很容易在具体事物和数量关系的对应上产生困恼,不能够将具象的事物利用抽象思维,抽象成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的数量关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这一阶段的教学。再如上例,利用模块化信息处理得出“课桌的价钱”=“椅子的价钱”x “10”,将“价钱”抽象化就能得出:“课桌的价钱”=10a,“a”就代表着椅子的价格,再将抽象的数据带入“课桌的价钱”-“椅子的价钱”=“288”的关系式中,很容易得出“10a-a=288”,解出这个简单方程就能得到结果,这样学生在梳理数量关系的时候就更加明了简单。多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大有裨益。
(四)利用问题逆推方法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从问题中逆推解答所需的条件,然后再从应用题的题目中寻找条件。这样的训练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因为只看条件学生很容易混淆概念,梳理不清数量关系,但是从问题逆推就是很好的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从问题入手也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又如上例:根据问题要找到两个数据,课桌价格和椅子价格,题目中哪里提到价格了?有两个地方:“一张课桌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多288元”,可知只要找到两个数据中的一个就行。再根据数量对应关系很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结束语
运用结构观念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要深入到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当中,立足于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利用有效的训练策略提升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超友.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分析[J].求知导刊,2014(11):116.
[2]许晓丽.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工作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