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作 者:明 雪 (黑龙江省大庆市新潮学校 163458)

摘   要:语文是心灵的殿堂,是情感的体悟,是人生的浓缩,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下,遵循客观规律,注重情感熏陶,潜移默化,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将更丰富,更鲜活。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熏陶

语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直接地向学生宣传政治主张、思想观点,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对作品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
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好文章都是文情并茂、情真理切的,有情才会生理,情深才能理透。通情与达理始终是统一的。20多年来,我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分析、总结,收到一些效果,也尝到一些甜头。
在课堂上,我尽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用充满感情的话语,把学生带到作品意境中,带到文学天地里。我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首先向学生介绍朱自清是旧中国北京清华大学文学系的教授,他不但治学严谨,只是渊博,而且是一位刚正不阿、有骨气的爱国志士,他对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求荣的无耻行径,十分鄙视和愤恨,他时刻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担忧,但苦于只是一个文人,又有家室拖累、无力反抗,因而整日苦闷彷徨,于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偏僻的荷塘之畔,去寻求片刻的宁静和自由,写下了这篇含有淡淡哀愁,淡淡喜悦的散文——《荷塘月色》。在作者的笔下,荷叶像亭亭舞女的裙,荷花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像碧天里的星星,荷香时断时续,仿佛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月色朦胧似轻纱,流水脉脉含情……多么优美,多么宁静。在文章里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博喻、联想……一系列的艺术手法,文笔优美、情景交融。至此,学生被深深感染,对朱自清油然而生敬意,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这样一篇课文在不知不觉中,融洽自然地结束了。课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我爱你——新中国”的作文,同学们在作文中也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抒发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作文水平普遍地提高了,少数学生联想丰富,声情并茂,写得非常感人。
再如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曹雪芹及其《红楼梦》。曹雪芹出身于官宦贵族之家,得以博览群书、知识渊博、造诣很深。在《红楼梦》中地位相等、环境相同、穿着一样;有名可考、有据可依、有踪可寻的少爷、小姐、丫环、仆役、市井小民,不下百人,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个个外貌各异、人人性格不同、绝对没有雷同之处;而且一个个人物都描写得栩栩如生。读完之后,掩卷沉思,那一个个人物都从书上活蹦乱跳的走了下来,似乎能听到他们的笑声、哭声、叹息声;仿佛伸手可触,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社会地位,这在古代小说中实属罕见,并为我国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讲《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就可以欣赏到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同学们听我这么一介绍,都迫不及待地想阅读这篇课文了。这样通过介绍和预习后,学生不但对课文内容基本掌握了,也明确了重点和难点,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然后运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阅读、欣赏、分析。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描写人物的方法,而且受到熏陶和感染,领略到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油然而生自豪感,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其次,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充满情感活动和情绪感染的过程,教师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往往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讲授契诃夫《变色龙》等戏剧课文,学生能发出阵阵笑声,讲授《孔雀东南飞》等悲剧课文,同学们会沉吟叹息,甚至暗自流泪,这都是情感熏陶取得显著成效,学生为之动容动情地证明。
阅读体验取决于它的认知内容,反映社会进步要求的情感,才有积极的意义。体验起源于认知,反过来对认知活动由促进的作用。例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第五》,由的学生问:“陶渊明生活的地方这么偏僻,交通不便,有什么可陶醉的?”这就是学生的认知阻碍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孟子曾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于是老师将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做了介绍。当学生了解到陶渊明热爱大自然及田园风光并非个性乖戾,一时之兴,而是特定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所熔铸出来的特殊性格。因此同学们对陶渊明钟情于山水田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的娴雅恬静和旷远明澈的思想就不难领悟了认识提高后,学生对“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 等诗句的体会更深了,这些平淡的语言,深邃醇美的意境,诗人追求自由的向往和陶醉于隐逸生活的心情,深深地叩击学生的心弦,开拓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感情。
再次,阅读中情感的抒发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着密切关系。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丰富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活动,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绿》一文,教师牢牢抓住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挚爱的动情点,循循诱导学生捕捉作者的情思,让学生“进入角色”,融进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动情育美,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文从近处、远处、静态、动态,从色彩、光亮等多层次多角度描写,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梅雨潭的爱。师生对这样的课文百读不厌,深深地被作者轻松明快的心境和对美好事物向往和追求的热烈情感所打动,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引发了众多的表象活动,丰富了情感的认识内容,优化了情感熏陶的教育价值。教师是教学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第一个欣赏着”。对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才能更好地去感动学生,丰富学生的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作家的阅历深浅和艺术修养高低的不同,也会使想像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来,同是咏雪,有想像卓诡不凡的“战罢五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有想像新奇清秀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毛泽东雄浑开阔的《沁园春 雪》。在教学中,这样有主有次,主次结合地进行比较,不仅开拓学生视野,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语文是心灵的殿堂,是情感的体悟,是人生的浓缩,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下,遵循客观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相信学生的精神世界将更为丰富,更为鲜活!
参考文献
[1]付敏 田慧生《课堂教学叙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年
[2]朱自清 《拆开来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
[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年
作者简介
明雪,出生年月:1973、12  性别:女  籍贯:黑龙江省依安县 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高级 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