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带一”课型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带一”课型实施策略

作 者:李晓玲1 任红娟2

(1.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江苏  淮安   223001   2.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本论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新基础教育实践的小学语文课型研究(项目编号: D/2016/01/07)的研究成果。

摘   要:随着语文教育的不断改革,对于语文阅读量的要求逐渐提升。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于学生字词识别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对于额外阅读的引导,这导致部分学生对于课外的阅读缺乏兴趣。一带一课型的推进,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引导。同时帮助教师将课堂内的内容进行连接,更好的推动教学。随着一带一课型的推进,逐渐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于一带一课型缺乏理解,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缺乏指导。本文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于一带一课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小学教育;一带一课型

随着新政策的提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逐渐提高,语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在这种大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改革逐渐推进。其中最为瞩目的是阅读的推进,结合多种阅读形式,具有不同的阅读教育推进方式。如学一篇带一篇的形式,帮助教师把课程内容连接起来。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推进学生对于某一种行文风格或者某一名著的了解。一篇文章带一本书的阅读模式,通过优秀著作片段的教学,引发学生对于著作的兴趣。可以看出,多种形式引导下的大阅读,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走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存在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于一带一教学缺乏认识,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受到束缚。在教学中不能设计恰当的一带一教学课型,阻碍了这种课型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就结合教学的具体经验,对于一带一课型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在使用中的策略进行讨论。
一、语文阅读教学“一带一”概念及原则
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随着对于教学开发的鼓励,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自由开发。缺乏科学性,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经验化。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师缺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用一种教学模式展开所有内容的教学。根据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的相关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授学科知识的重要激活者,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教育教学实践个性化的创造者。在教学的目标上,大多数教师将语文教学的教学重点放在对于文本的理解,而不能根据文本的类型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启发。把语文教学等同于“教课文”,缺少对课程内容与外延的拓展与延伸。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一带一”课型,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贯彻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同时,“一带一”课程的应用是对于新基础教育中“长程两段”教学策略的实践。这一教学策略要求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特有的育人价值思考与开发的基础上,将每一结构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教学“结构”和运用“结构”两大阶段。在教学结构的阶段,主要采用“发现的方式,从实际的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构建知识,充分感悟和体验知识之间内在关联的结构存在,逐渐形成学习方法结构”。运用结构的教学阶段,主要让学生运用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结构,主动探究新的知识。
二、“一带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阅读兴趣,丰富课外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安排恰当的课外阅读引导,使得课外阅读的内容、形式等满足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在阅读过程中,不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困难,使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各班级应该在语文教师的指引下建立图书一角。展开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报告会、朗诵会等,利用多种形式的现代化媒介组织各类文学活动,成立文学小社团,开展学生内的讨论活动。但这些活动因缺乏与教本内容的关联性,往往不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使得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效果受到阻碍。因此在一带一的课型模式下,通过教本与拓展读物的结合。将拓展读物的相关阅读和讨论移植到课下丰富的文学活动中。这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校园的课外活动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使学生乐读、爱读。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和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逐渐提高。
(二)引领教学,开发触类旁通的课堂
在语文课堂中,利用一带一课型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结合具体的生活环境学习语文。将课堂内容和生活实践,以及丰富的课外阅读相结合。这种形式与单纯的课堂语言的描述更加直接,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更为强烈的体验。以教本为中心对于相关的文章和熟记进行辐射,做辅助性阅读思考。通过学生在课内掌握的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逐渐应用到课外阅读上。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名著的教学,如四年级的《三顾茅庐》、五年级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和六年级的《三打白骨精》分别选自我国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但这些内容都采用著作的一些片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贴近原著,引导学生阅读扩展原著。同时也可以在教师点拨下,带领学生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关于教本内容的片段,进一步从形象的角度理解著作。
三、“一带一”课堂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教本在教材系统中定位
小学语文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较多,将每一个课程都进行一带一学习不仅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现实。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基于教本在教材系统中的定位来选择那些课文的学习进行课型改进。同时对于“带一”内容的选择,也要建立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目标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的阶段性或节点性。例如,在小学教学中,对于段落划分和段落概念的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学习《东方之珠》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段落之间的总分关系。在这一教学重点的指导下,从段落结构的相关性角度选择《小镇的早晨》作为扩展文章。学生在教本学习中通过明显的总分句内容感受文章的构段方式,理解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在阅读扩展文章时,将对于段落结构的学习进一步深化。通过对段落结构的剖析,学习对于总分关系的文章所采用的构段方式。以词语教学为例,课标要求在中年级阶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能够借助词典和生活经验,理解生词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词语教学就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四年级对于词语教学中要求能够结合上下文情境,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阅读积累,对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进行推论。同时对于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更加重要,要求学生能够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语在感情表达上的效果。简而言之,基于教本和课程目标在教材系统中的定位,合理选择“带一”扩展的内容,有效地解决了部分教师语文教学的无序化现象。
(二)基于教本四种类型及其功能进行应用
王荣生教授将文学文本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定篇”的文本是指一篇完整的、没有任何删改的作品。将定篇作为教学文本,其功能是“使学生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体会“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在教学的扩展中使用定篇处理的内容,是对于原著的尊重和专业的品评赏析。在学习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一课时,通过赏评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发现作者是如何把握的情感与写作意图。课外扩展同时也可以采用相似的行文展开,选择其他类型的植物描写的文章,通过比较两个作家对于同一写作内容的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情感。对于拓展材料的选择要能够充分例证知识,同时又要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可能会引起的注意力的转移,而干扰了文章引用的主要意图。例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过渡句在篇章整体结构中的作用,体会对于景物描写的特点。可以选择朱启平先生的《落日》作为扩展文本,比较不同的落日的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朱启平先生在写作落日时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当前的教材编排中,各类教本的补充材料以资料袋的形式帮助教师备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入适当的背景材料。这样的设计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作为一种提醒,避免了部分教师对于教材的补充材料的忽视。
(三)从教本特点和指向出发的设计
教本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观察:内容、形式方面、文体、取材视角、文章观点立意、表达策略、言语风格等方面。 其中,对于教本文章的主旨把握是课标学习的重点,主旨往往凸显作者的表达策略及文章最终的表达指向。例如,学习峻青的《瑞雪图》一课时,开课便引导学生在感受瑞雪图的基础上选择最喜欢的画面。就课堂的实际情况来说,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雪后一段。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雪后之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分享喜欢的词句。在交流分享的环节,要把握课堂的进度,将分享的重点聚焦到文章中比较有特点的叠词表达和儿化词语的使用上。在扩展文章的学习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叠词描写情的理解,选择同一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党员登记表》,这篇文章中同样有一段对雪的描写。通过对“光秃秃”“冷森森”等叠词的品读,引导学生感受到这段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对那个苦难深重的环境的控诉。通过对比同一作者、同一地点、同一景观,截然不同的心境。体验文学表达中词语的魅力,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文章主旨与行文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内容与表达的选择都是为了从各个角度对于主旨进行深化的,强化了教师对文本表达形式和主旨相结合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课型服务于教学,是基于教学目标、文本特性以及学生特点来思考的。
(四)基于文本与阅读主体间联系的拓展
“一带一”课型的有效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实践同等重要。有效的实践是对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根据教本与扩展阅读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文章的选择,全班选择一篇扩展文章向多篇扩展文章发展,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要;一种是由全班选择一种关照关系向多种关照关系过渡,这样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取向因材施教。另一种是由教师结合课程目标安排扩展文章向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取向自主选择扩展文章过渡。这种选择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选择课外读物,其次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发展对于课外读物的自我判别能力。为了满足丰富课堂形式的需要,将各种形式的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采用“教本带写作”“教本带绘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不同程度的多元发展。
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课型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但这一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改进,主要结合教本在教学大纲中的位置,教本的特点和指向。综合各种形式的扩展项目,对于“一带一”课型进行设计。这一发展趋势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会是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叶澜.“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J].人民教育,2016(Z1):33-42.
[2] 赵清.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贵州师范大学,2017.
[3] 黄海军,张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带一”课型“一一关照”实施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30(04):76-79.
[4]张国琪.课外阅读课内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举隅[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9):9.
[5] 黄萍.“读一带一 省时高效”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199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