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新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推进,部队全面建设高速发展,但军人的心理问题也呈逐年上升,尤其是自杀案件,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对部队建设和战斗力生成造成了较为恶劣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自杀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归纳整理自杀高相关心理因素,并就如何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军人心理防护,有效防控军人自杀行为展开论述。
关键词:自杀心理;分析;军人心理;防护
自杀是心理危机发展到十分严重时的一种行为表现,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自杀人数超过 100万,在许多工业化国家,自杀均为死因的前10位[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资料显示: 对于中国15~34岁的人群来讲,自杀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2]占到该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19%[3]。尽管研究表明军人自杀率比一般人群低[4],但军人自杀既给家庭带来痛苦,还会对周围战友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严重影响部队正常训练和战斗力生成。
1、自杀相关概念
O`Carroll 等提出自杀的命名应该考虑自杀意图、后果的致命性、自杀未遂、自杀工具等内容[5]。Silverman等提出从自杀的意念和行为等方面对自杀定义进行修正[6-7]。季成叶认为自杀是指有自我意识, 自行采取的导致自己死亡的行为[8]。
自杀行为被视为"连续谱带性行为",即一端是高特异性低发生率的自杀死亡,一端是低特异性、高发生率的自杀意念[9]。自杀意念处于这一连续谱带起始端,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者早期的心理活动,是评估自杀的重要指标[10]。产生自杀意念者中的一部分人会制定详细的自杀计划,进一步出现自杀行为[11-12],可以说整个自杀过程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而后实施的,我们称之为理智型自杀;如果考虑自杀的时间小于2h,李献云等[13]将其称为冲动型自杀。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自杀行为,自杀意念都是自杀行为最为敏感的预测因素和关键环节[14]。自杀意念产生后有两种变化趋势:强化或弱化。自杀意念强化的结果是自杀行为的实施,弱化的结果则是自杀意念的减退或消失。我们研究的重点就是对自杀意念进行有效干预,使其弱化至消失[15-17] 。
2、自杀阶段划分
我国学者将自杀划分为4个阶段[9],即触发机制的形成、心理矛盾冲突时期、"平静"阶段、实施阶段。第一阶段,个体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将自杀作为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的唯一手段。第二阶段,自杀动机产生后,与生本能的对抗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做出自杀决定。此时, 自杀者会经常谈论自杀相关话题,直接或间接的表露自杀意图,同时也是发出求救或引人注意信号的表现。第三阶段,自杀者看似已从困扰中解脱,不再那样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显得平静。第四阶段,自杀者通过各种不同的自杀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通过以往研究可以发现,理智型自杀的心理活动基本遵循这四个阶段,但冲动型自杀往往只会经历第一、二、四阶段,或者仅仅只会经历第一、四阶段。
3、自杀各阶段的心理分析
3.1 绝望感
在第一阶段触发机制形成,自杀意念形成的直接动因是绝望感。绝望感是自杀者普遍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一个特质,认为现实的困难和痛苦将无限期地延续,相信自杀是解决问题、摆脱痛苦唯一的、最可行的途径[18]。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是自杀行为的关键心理危险因素[19-20]。绝望水平高的个体容易出现更多的自我伤害行为。
3.2 心理破坏性力量
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有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因素。李献云等人从来自1996年至 2000年中国145个疾病监测点中 23个点上报的自杀和其他伤害死亡案例中,随机抽取1682例进行调查研究。其中,98.6%的自杀死亡者以及100%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前1年经历有负性生活事件,它与自杀密切相关[21]。另外,诱发个体产生自杀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整个自杀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受多种个性心理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除了负性生活事件外,相关性最大的因素为个体的认知和人格,尤其是攻击性与冲动型人格会对自杀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3.2.1 攻击性与冲动性
攻击性与冲动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两者关系密切且易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控制。国外不少研究显示,冲动性是一些人群自杀的一个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22-23]。有研究表明自杀是冲动性人格特征与个体攻击行为倾向的相互作用的结果[24]。也有研究者认为冲动性人格特质与自我攻击性有关,而不是与外显的攻击性有关[25]。军人由于职业和任务的特殊性,其攻击性和冲动性均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处于特殊作战环境、担负特殊作战任务的官兵,对其自杀意念的形成影响呈较高态势。
3.2.2 人格相关性
在个人的人格中,或至少在很大一部分个人的人格中,有一种直接导致人去自杀的倾向[26]。心理解剖研究发现,在自杀死亡者中"主要诊断为人格障碍"的高达34%,而 70% 的人具有"不正常人格"[27]。Rozanov 和 Mid'ko基于大五人格模型也曾提出了"自杀性人格"[28]表明自杀与人格具有显著相关性。刘国华的近期研究[29]显示,神经质与绝望感、敌意、负性自我评价、自杀意念具有显著正相关,会增加自杀可能性。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30-32]。因为与神经质相联系的人格特征是焦虑、敌意、抑郁、自我意识、冲动性和易感性等消极情感和体验,即与各种消极心理健康状况有关,是损害心理健康的强有力因素,因而会增加自杀风险[33]。通过对Heisel[31]、Useda[32]、Duberstein[34],刘国华[29]等人的过往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宜人性、外倾性、严谨性与自杀相关性较高,但无法切实证明相关性的正负性。开放性与自杀的相关性尚缺乏更加有力的证据对其进行证实。
3.2.3 认知与归因
通过广泛普查和深度研究不难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冲动型与攻击性人格、典型自杀性人格均与自杀呈高度相关性,但却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部分具有上述相关因素的个体,并没有产生自杀行为,甚至自杀意念。这其中认知和归因在负性相关因素对自杀中其中介因素。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如:过分的夸大或缩小、绝对化、过分概括与泛化、糟糕至极、两极性思维、乱贴标签、选择性过滤等会极大程度上扩大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理想环境和现实环境、自尊心与自卑感等矛盾的冲突,增大心理压力,诱发自杀意念。归因方式与绝望感产生密切相关,当个体倾向于对负性事件进行内部、稳定和整体的归因,对正性事件进行外部、不稳定和局部的归因,个体对未来的控制感更低,更有可能产生绝望感,进而诱发自杀意念[35]。
3.3心理保护性力量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会与周围的其他个体建立或紧或松的各种联系。当一个人面临诱发自杀意念的负性因素时,无论处于自杀的哪个阶段,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负性因素,如果外部能及时介入,给予其帮助、保护和支持,将会大大降低自杀行为的产生。通过对过往研究的总结归纳,这些心理保护性力量主要有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宗教信仰、心理健康干预等。如果心理保护性力量大于破坏性力量,个体心理处于相对安全舒适的状态,相反则容易诱发高风险行为,甚至是自杀。
4、军人心理防护
军队由于特殊的职业属性、任务和使命,对军人提出了相比社会从业人员更高的要求,如果出现军人自杀事件,对军队士气、战斗力生成、敌我攻防都将产生十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军人生活的相对封闭性、高强度性、高风险性等特殊性质,将进一步增加心理问题,甚至自杀事件的风险。因此,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军队自杀现象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4.1建立心理干预机构
由机关业务部门主抓,基层业务单位主建,加强心理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专职专业人员牵头、兼职专业人员主管、基层心理骨干抓末梢落实的层级梯度模式,制定详细、科学、可行的心理建设、心理攻防、危机干预等全套方案预案。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专门的心理服务办公室,建立心理热线电话,专人值班,以便对突发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和救助。
4.2把好兵员入口关
针对我国征兵现实,可采取测量法进行初步筛查。可用量表与方法有:梁小庆[36]等编制的,包含绝望、抑郁和乐观 3 个维度的军人自杀意念量表;SCL -90 症状自评量,第15项目筛选阳性(计分≥2以上)者进行标记[37];艾森克人格问卷 ( Eysenck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38] 等。对初筛阳性者由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和再次评定,如果存在有危险因素,则进行标记,对于不合格者坚决淘汰。
4.3做好动态监测
建立军人心理档案,由各级心理骨干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监测、观察并如实记录。各级定期开展心理安全形势分析,进一步掌握核实所属人员心理动态,针对心理亚健康、存在心理高危因素、有心理问题的人员,制定心理干预计划方案,指定专人负责,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对于产生自杀意念、有自杀倾向的人员,要由专门的心理工作人员或心理骨干进行干预,并加强监督管理,科学有效的消除安全隐患。
4.4加强心理宣讲和训练
利用讲座、专题讨论、报刊宣传、板报等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普及如RET自助量表这种可以自测自评的简易有效手段,通过以认知为基础的干预,调整自杀高危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消除自杀行为。另外,在日常工作生活实践中,通过心理团体训练、个别引导等手段,引导官兵完善人格、提高适应力和心理调控能力,训练官兵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技巧,学会识别自杀危险信号以及如何求助。Knox 等人在空军做了多方位群体干预研究,将自杀危险征兆辨识能力训练、开展综合性教育培训、增强领导支持和个体干预治疗相结合,再辅以心理健康政策、文化宣传方面的支持,结果显示同时期干预组比控制组自杀危险减少了33%[39-40]。
4.5关注自杀者身边战友
自杀事件发生后,无论死亡与否会都对自杀者身边的战友造成负面效应。必须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使他们尽可能消除由他人自杀而形成的心理负担。自杀者所在单位,除了一些特殊事件需要保密外,尽可能地公开自杀的真相和事实,切忌故意掩盖,以免造成内部人员的猜疑;同时,及时有效地对自杀者的战友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和教育疏导,并根据心理学相关知识排查重度被影响者,并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理干预,防止在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出现心理暗示、模仿,而当其在遭受同样的心理压力并难以承受时会形成模仿性自杀。
参考文献
[1]张胜洪,胡 胜.自杀高危人群的识别及预防研究[J]. 医学与哲学,2013,34(7A) : 61-64
[2]回龙观医院.卫生部 WHO 预防自杀会议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295 -297.
[3]PHILLIPS M R,LI X Y,ZHANG Y P.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1999[J].Lancet,2002,359(9):835-840.
[4]张理义,孔令明,梅贵森,等.中国军人自杀意念的年代特征及其与心身健康的关系[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37(7) : 737-740
[5]O'Carroll PW,Berman AL,Maris RW,etal.Beyond the tower of babel: a nomenclature for suicidology[J].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1996,26(3) : 237 -252.
[6] Silverman MM.The language of suicidology[J].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2006,36(5) : 519 -532.
[7] Silverman MM,Berman AL,Sanddal ND,et al. Rebuilding thetower of babel: a revised nomenclature for the study of suicide andsuicidal behaviors. Part I: Background,rationale,and methodology[J].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s,2007,37(3):264 -277.
[8]季成叶, 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9]王好博, 董燕, 王进,等. 负性生活事件对中国男性军人自杀意念影响的多因素研究[J].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5, 28(3):177-182.
[10]Nordstrm P,Samuelsson M,Asberg M.Survival analysis of suiciderisk after attempted suicide[J].Acta Psychair Scand,1995,91(5):336-340
[11]刘伟立,武小梅.军人自杀行为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60 -63.
[12]王志忠,王波,张磊等.军人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2);187 -188.
[13]李献云,费立鹏,王玉萍,等.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1):27-31.
[14]静波,季建林.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3):63-166
[15]焦彬,陆静文,杨思等.应激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抑郁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18(4):480-482.
[16]杨艳杰,邱晓惠,杨秀贤等.哈尔滨市大学生自杀意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0): 1103-1106.
[17]谢杏利,邹兵,黄中岩.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目的、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10):1482-1485.
[18]李艳兰. 大学生绝望感、心理复原力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J]. 重庆医学, 2014(5):524-526.
[19]陈晓霞.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2010,39(1):115-117.
[20] Emma J.Depression,hopelessness and suicide ideation amongvulnerable prisoners[J].Crim Behavement health,2005,15(3):164-170.
[21]李献云,费立鹏,张艳萍.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3):156-160.
[22]Simon TR,Swann AC,Powell KE,et al.Characteristics of im-pulsive suicide attempts and attempters[J].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2001,2(Supple):49-52.
[23] Levinson D,Haklai Z,Stein N,et al.Suicide ideation , plan-ning and attempts:results from the Israel National Health Sur-vey[J].Israel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7,44(2):136-143.
[24]McGirr A,Paris J,Lesage A,et al.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completion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 a case-control study of cluster B comorbidity and impulsive aggression[J]J Clin Psychiatry,2007,68(5):721-729.
[25]Clin Psychiatry,2007,68(5):721-729.Ina Giegling , Paolo Olgiati,Annette M,et al.Personality andattempted suicide.Analysis of anger,aggression and impulsivi-ty [J].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2009,43(16):262-271.
[26]冯韵文译.[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自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3
[27]Isometsa ET, Henriksson MM, Heikkinen ME,et al. Suicide among subjects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6,153(5): 667-673
[28]Rozanov VA, Mid'ko AA. Personality patterns of suicide at-tempters: Gender differences in Ukraine. 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1, 14(2): 693-700
[29]刘国华 ,孟宪璋. 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人格五因素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21(2):232-235
[30]Chioqueta AP, Stiles TC.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hopelessness, and suicide ide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5, 38: 1283-1291
[31]Heisel MJ, Duberstein PR, Conner KR, et al. Personality and reports of suicide ideation among depressed adults 50 years of age or older.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06,90: 175-180
[32]Segal DL, Marty MA, Meyer WJ, et al. Personality, suicidal ideation, and reasons for living among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 67(2): 159-166
[33]Costa PT, McCrae RR. Trait and factor theories. In Thomas JC, Segal DL. Personality and everyday functioning. Volume 1 in Hersen M, Homas JC T. Comprehensiv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New York, NY: Wiley,2006. 96-114
[34]Duberstein PR, Conwell Y, Caine ED. Age differences in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uicide completers: 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a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Psychia-try, 1994, 57: 213-224
[35]梁瑛楠,杨丽珠. 负性生活事件、认知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 影响, 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99-302
[36] 梁小庆,张俐,冯正直.军人自杀意念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2) : 182 -184.
[37]张康莉.应急突发任务后军人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调查[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0) : 950 -951.;
[38]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8:17-19.
[39] Knox KL,Litts DA,Talcott GW,et al.Risk of suicide and relat-ed adverse outcomes after exposure to a suicide prevention pro-gramme in the US Air Force: cohort study[J].BMJ,2003,327(7428):1376.
[40]Knox KL,Pflanz S,Talcott GW,et al.The US Air Force SuicidePrevention Program: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policy[J].Am J Public Health,2010,100(12):2457 -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