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幼儿园木偶文化教育初探
作 者:邱一霞
(广东省化州市东山街道中心幼儿园 525100)
大
中
小
摘要:现在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社会的要求,从幼儿入园起就进行了写字、计算、拼音等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如何防止幼儿园“小学化”,作者立足本土,走出了一条远离“小学化”的教学管理特色之路:一、转变思想,促进教师的理念提高和家长的观念转变;二、探索方法,以本土资源融入幼儿教育管理;三、创出特色,把传统艺术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巨大领域。通过以上渠道,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传统木偶文化;小学化;特色教学;旧戏新唱;协调发展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将自己小时候没实现的梦想全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谓的专家们都宣称“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都期待孩子一日可登天。这样一来,很多幼儿园(特别是我们小县城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从小班开始便教孩子写字,计数,学拼音,教室里的摆设只是课桌椅和黑板,家长们非常高兴,孩子们学的东西多,除了会写字,还会计数,这样简陋的幼儿园生源居然居高不下。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幼儿园如何生存,如何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适宜的童年,如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教学之路,权衡再三,我们决定立足本土,以本地资源整合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开创了远离“小学化”的教学管理特色。
一、转变思想,促进教师的理念提高和家长观念转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①这就明确要求我们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园“小学化”,小学的知识幼儿园学,拔苗助长,违背了幼儿的生长的成长发展规律,对儿童百害而无一利。孩子不但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更可能会形成纪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握笔姿势不正确等陋习,更可能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幼儿园要防止“小学化”,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该用理论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成长成为理论型教师,才可以用专业知识引领家长,还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因此,第一步是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我们组织教师通过集中、分组学习《纲要》、《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等文件,学习各类有关的幼儿教育书刊,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幼儿园应该以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展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活泼开朗的个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为目标。②了解幼儿园里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的合理性,并思考如何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而不是以“小学化”来迎合家长。第二步是转变家长们的观念,从橱窗、家长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入手,以点带面,即以部分觉悟高素质好的家长为中心点,带动一大部分家长,慢慢接受并提升家长自己本身观念,明白教育孩子是双方的事情,而正确的理念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二、探索方法,以本土的资源融入幼儿教育管理
要防止“小学化”,除了教师、家长素质的提升,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法。我们首先成立领导小组,分好工,然后共同探讨如何去实现目标。部分教师提出,以我们化州最具原生态特色的木偶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领域,但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都觉得化州话太土了,木偶戏是老年人的东西,咿咿呀呀唱一个晚上,家长和孩子们都不知唱什么,更不用说喜欢。但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在我们经济落后的小县城,教学硬件等没法和大城市比,结合本土资源走出自己特色才是最好之路,而化州木偶戏,(本地又称“鬼仔戏”),是民间瑰宝,如果能旧戏新赋,既能传承,又能发扬光大,我们把想法付诸于行动,申请了广东省的课题《传承木偶文化,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研究》,以课题带动教研,以教研带动幼儿园的发展,促进孩子们在五大领域健康成长。
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立刻着手研究。1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我们首先请来民间艺人宋昌彪(广东省非物质文化继承人)入园给小朋友们表演最经典的单台戏,双人戏,表演丝丝入扣,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课题的成员也利用手偶表演童话木偶戏,传统戏和现代戏相结合碰撞,让孩子们对木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指导家长和孩子们把园内的环境布置成木偶戏的世界,艺术长廊挂满木偶戏的荣誉照片,活动楼每层一个主题,一楼是木偶的传统头饰,二楼是各种木头做的木偶展品,三楼是传统木偶戏服等。每班的教室的主题墙、区域活动都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氛围。每班都制作固定了一个小型的木偶戏台,让孩子们可以自由的表演。我们幼儿园还专门开辟了一个木偶戏展厅,里面有木偶戏的发展史,孩子们参赛的各种荣誉,还有两个大型的木偶戏台,各种形式的人偶,每班的孩子按照幼儿园安排的时间轮流到木偶室自主的选择游戏。2拜师学艺练本领。请宋师傅定期来园指导老师们如何制作传统木偶,让老师学会地方传统的木偶戏,学会舞动木偶。木偶戏讲究押韵,五字一句或七字一句,并且通俗易懂。如“我是橘州小戏娃,橘红树下唱呱呱”等等。每天学习时间里,老师们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教师们唱戏,舞动木偶手法日渐纯熟。
三、创出特色,把传统艺术渗透到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
课题小组重点利用木偶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把传统的故事、诗歌融入主题教学中去,孩子们的说话能力、交往能力、表演能力等与日倍增。并从传统的木偶扩展到用手偶、信封偶、掌偶等多种形式的表演。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我们把传统的木偶文化渗透到五大领域中去,我们进行教研反思,以课题带动教学,不断改进方式方法。美术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给小木偶做衣服;在区域角色表演中,孩子们边唱,边用左右手舞动小木偶,小木偶在小朋友的舞动下,会拍掌,会打招呼,会握手等,活灵活现,小朋友的手腕等身体各器官都得到锻炼和协调发展。一板一眼的唱腔,更具神韵,传统“鬼仔戏”唱腔独特,随意即兴,我们加入普通话唱腔,并和孩子们进行歌词创编,如在音乐课《家乡》上,孩子们创编歌词“橘州橘州我的家,我们从小热爱它,橘州橘州我的家,长大我要建设它,我们爱唱歌呀,我们爱跳舞呀,幸福愉快笑哈哈。”科学活动中,木偶身上装饰的数量、大小等,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很多小木偶的问题,学到了物体重心的掌握和杠杆运用的知识。我们把木偶戏的各种材料根据孩子们的发展投放到各个区域里面去,让孩子们自主的选择,自主的游戏。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幼儿集体创作的歌表演《橘州小小戏娃新唱》,更是在传统的木偶戏唱腔中,赋予新的曲调,是化州最具特色原生态木偶戏曲艺文化,歌曲采用化州风趣的方言演唱,其中歌词更具特色,引用化州最有特点的方言衬词,和小朋友常用民间问答式的风趣语句,歌曲中的的译音“点得点得唱?”意思为“怎样怎样唱”,衬词译音“犟给犟给唱”意思为“这样这样唱”。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首木偶戏歌曲,每个孩子都会唱、乐唱,在一板一眼的说唱中,孩子们的语言能力、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回到家里,孩子们更是会自信开心大方地和家人分享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2013年8月我们幼儿园创作的《橘州小小戏娃新唱》开创了化州的先河,从构思、创编、排练只用了短短的两个月时间,虽然作品是用化州方言进行演唱,不熟悉化州方言的人很难明白歌曲的意思,但因为作品乡土气息浓,别有一番风味,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情感,独特的原生态韵味依然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也受到了专家们得肯定,先后获得了茂名市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金奖和广东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花会金奖,而且还被邀请参加广东电视台《叮王争霸》比赛,获得第一名。这些荣誉在化州乃至粤西地区都是屈指可数的,代表了化州市教育系统的最高殊荣。2016年我们集体创编的《鬼仔戏.娃娃唱》获得了广东省岭南童谣的三等奖,茂名市第九届少儿艺术花会的金奖。我们幼儿园以实际行动做好远离“小学化”后,生源不但不减,更是一位难求。
注:①引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二部分第三章。
②引自《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第二部分:教育目标与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