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 者:杨尚品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四中学 636001)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里强调的就是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大人文性的教育,情感生活宣泄,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情动而辞发”,这是对课堂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前言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语文既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且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师形成共鸣,为他们悲而悲,喜而喜,愤怒而愤怒,呐喊而呐喊。下面笔者就试着解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的方法。
  1、解读文本所呈现的情感价值,落实情感教育
  语文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情感最好的途径。教师应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以达到语言感人的目的。在文本的阅读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深刻含义。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作者连续三次借用“终于”来描述父亲送“我”上车,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根据语境来推敲,弄清了这样写可以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照顾,体现了深深的父爱。这样,学生就慢慢意识到父母对儿女的爱无处不在,琐碎的生活也无不渗透着父母的爱。 又如当代作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精神面貌,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特殊的审美情趣,欣赏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听到运河边那悦耳的流水声,感受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而且可以饱览河两岸恬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可以体会到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的农民的淳朴欢乐和忧伤。而选自《诗经》中的《蒹葭》一诗,仅通过一个特定的场景:在深秋的清晨,一位恋者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河畔,徘徊犹豫,魂不守神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学者陶涛把它归纳为四美——意境美、音乐美、朦胧美和含蓄美。因此可以说,它带给人的美感可以说非常丰富的。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教化,如沐春风,身临其境,并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2、理解文本创作背景,落实情感教育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情感教育,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首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那么,这也就是在要求我们上某一内容之前,要寻找激活学生情感的方式。笔者就比较喜欢对文本本身进行解读,尤其是对文本创作的背景进行解读。通常学生在了解了文本创作背景后,都能够更加精准的识别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也才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也因此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段、美言佳句要引导学生加圈加点,吟诵反复,仔细体会文章的气势和韵味,从而受到启发和感染;也可通过逆向思维,正反对比,辨析总结。
如教《背影》这篇课文,先谈笔者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笔者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父亲在笔者考大学、择业等重大问题上,对笔者的支持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都非常激动,发言十分踊跃,更令人感动的是,有学生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 
3、从文本寻找生活原型,培育情感生成的土壤
  情感教育必须寓于学生的生活中,只有将语文教育回归到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中,师生才可以在真实的自然事实和现实的文化活动中,产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和掌握世界的原始之美。
如《荷叶·母亲》一课,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有莲花想到了自己和母亲,有莲花和莲叶的关系显示出来母女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结尾处写道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直接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凸显了情感。“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更是道出了母爱的伟大。虽然语言平实,但其间流露出的真情,却感人至深。父母之爱,学生们再熟悉不过了,但很多学生司空见惯,反而忽视了这人间伟大的爱。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授课前一星期,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后仔细观察自己的父母,从他们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体会他们对自己的爱。在此基础上,再对文本进行解读,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之爱是人间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自然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有情感的教育才能让教育真正变得完成,也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者,我们应该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传递,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观,真正传递给学生更多的积极能量,为学生输送去更多的精神“干货”。同时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活”起来,语文教学活动才能够“饱满”起来,学生也才能在这片有情感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冯钊.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教育[J].新课程学习,2009(10).
[2]张丹峰.探讨如何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J]. 教学与管理,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