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班级管理要“管”、“育”结合

初中班级管理要“管”、“育”结合

作 者:杨富会 (西藏昌都市江达县第一初级中学 854100)

摘   要:班主任承担着班级内部的核心管理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以及品格培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健全班级管育制度、创建良好管育环境、积极融入育人理念、优化管育评价效果等层面入手,探讨初中班级管理中“管”、“育”结合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教育;班级管理;管育结合

引言
班级不仅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学生人际交往、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集体单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承担着极为复杂琐碎的职责任务,在督促学生完成日常学习活动的同时,还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全人格与心理,真正实现班级管理与教学活动共同推进的目标,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班级管育制度,明确管育路线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要想使“管”、“育”有机结合,首要前提就是建立明确的班级管育制度,为班级管理提供牢固的执行基础。
一方面,应当切实创建班级管育制度,确保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生性活泼,面临着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敏感时期,部分学生甚至还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在创设管育制度的同时应当综合考虑到教学管理与学生培育,借助完备的制度保障实现班级管理的有序推进。在进行管育制度创设时,班主任应当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将旧有制度的优质部分予以保留,进而结合班级实际情况以及管理需要创建全新的制度体系。为确保制度能够使学生信服,班主任可以适当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创建中,确保学生能够针对制度进行深度理解,也能够为班级管理提供部分具有借鉴价值的意见,有助于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同时,当管育制度设计完成后,班主任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服从管理的习惯,杜绝个别学生游离于制度之外,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强化制度教育。
另一方面,鉴于班级管理囊括学习、生活等诸多复杂事项,因此要求班主任能够树立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与路线,将各项管理制度与规章细则进行整合,最大限度提升管理实效性。例如可以以教育部门颁布的《学生一日常规》和《初中生管理常规》为基准督促学生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再加入针对班级管理实际情况设立的《班级管理量化细则》、《班级卫生管理章程》、《班级考勤制度》等细则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而借助完备、鲜明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管理实效[1]。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应当在班级内部设立制度执行与监督审查机构,各机构之间保持平衡、制约的关系,督促学生既要保障自律又要互相监督,确保每一项管理事宜都有专人落实、监督,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建良好管育环境
管育环境既实指班级环境,又蕴含着特定的管理教育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因此班主任应当着重将创建良好的管育环境提到日程上来。从班级管理的主体对象角度出发,班主任应当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延伸至班级管理中,耐心倾听学生的内心意愿与心理诉求,确保班级管理的设计、具体落实以及反馈评价都能够充分迎合学生个性发展规律。在管育制度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当着力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管育环境,结合具体实施效果不断将制度进行整改优化,注重针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评估,在班级范围内构建独具班级特色的文化,还应当开展形式丰富的各项活动,确保能够在各项活动的推进中渗透管育内容,更好的把握班级管理与学生教育的主动权。具体来说,例如可以在日常卫生大扫除、班级板报评比、教学质量检查等多项教学活动与文体活动创建的过程中,秉持着管育思想进行有效推进,确保能够将管育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活动层面中,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感与自律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三、管理过程融入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当着重加强教育理念与德育教育的渗透。一方面,初中阶段学生正值人生成长中的黄金时期,在身体发育的同时心理也处于成长阶段,因此班主任应当着重加强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当学生在日常学习或人际交往中出现一些问题与困惑,班主任则应当肩负起教育职责,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班主任应当自觉肩负起学生的榜样作用,确保能够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扩展知识面,在学生之间树立威信,方能在管理上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学生信服[2]。同时,现如今伴随时代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各种诱惑层出不穷,班主任应当及时纠正班级中的不正之风,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利益观与价值观,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正直的班级风气中推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优化管育评价,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作为班主任班级工作的核心内容,以往班级管理只注重针对管理成效进行评价,却忽视了对于学生教育的评价,这就导致管育之间呈现失衡状态,不利于班级整体管理质量的提高。由于只注重硬性管理制度的创设,学生长期生活在制度牢笼中,缺乏个性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充足空间,甚至还会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在教学改革的要求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正视,相应也对于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为管育评价创设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鉴于班级管育评价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属于一种新鲜概念与形式,因此班主任应当在日常班级管理中不断摸索,综合各方意见实施客观真实评价。以往班主任会在每学期期末时段为学生撰写结论式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展开点评,然而该评价却侧重于关注学生的成绩与纪律等方面,并未针对学生在思想维度的成长与进步给予定量性考评,致使评价结果有失偏颇。因此,班主任应当注重结合管理与教育两方面予以综合评价,真正关注学生的动态成长,并且与家长之间建立密切会话沟通,确保能够在教学与生活两方面针对学生予以密切关注,从而提升评价有效性。
结论
总而言之,班主任作为班级中的灵魂领导人物,不仅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承担起教师的教育职责,还应当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发挥引导与陪伴作用,成为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贵涛.论初中班主任的管理与教育艺术[J].读写算:教师版,2016,(43):220.
[2]朱振芳.初中班级管理“管”“育”结合实现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17,(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