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县滑石乡保庆小学 553524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广泛的学科,被誉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和人类智慧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数学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智力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抓起。作为我们数学教师应立足数学课堂,从小学数学学科出发,遵照新课标精神,构建数学学科素质教育体系,把数学课堂教学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循序渐进的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我先让两名学生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在教室里作演示,让其他同学观看、分析、判断他们做的是哪一种情形,判断对的也可以让他们俩人一组做同样的演示,从而加深认识。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进行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又比如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再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时,教师先请学生汇报课前购买商品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出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三、注重结语,强化知识要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全课这一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理清知识的脉络,有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知识结构,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得尤其重要。结语可以是述说性语言、可以是风趣的顺口溜、也可以是学生喜爱的儿歌……
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加与减”时,我把结语设计成如下顺口溜:求一共,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比多少,多减少。学生记住顺口溜,便掌握了加减法应用题的计算中心方法,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新课学习,他们兴趣高涨,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加与减”时,学习用竖式计算,我把竖式书写要求也编成口诀:数位对齐,用尺子;进位写一在下,退位点点在上;横式写得数。方便学生记忆。
四、运用直观,激发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则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观,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直观性”、“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的过程更有兴趣。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是教材的重点,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加法向乘法”的过渡比较抽象。我在教这部分知识时通过游戏形式,直观地引入新课。我请三位小朋友到前面戴上小兔子的头饰,扮演小兔子。三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都长着两个长长的耳朵。小朋友凭着直觉观察,列出了加法算式:2+2+2=6(只)。教师伴随着学生的演示,介绍了比加法计算简便的算式:2×?=6(只)引导大家讨论“2、3、6”各表示的意义。小朋友终于领悟了乘法意义所在。低年级学生掌握知识主要靠感知而获得,在教学中坚持用直观来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学生容易接受,也很感兴趣。
总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途径还很多,如教师制作直观教具、合理利用学生自制学具、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均能增添学生学习兴趣。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细心体会,一定会有更多的新发现、新收获!